可當場問問百姓。”
“好了,王德賢弟,你看你把洛陽的官吏都叫齊了在此迎駕,百姓哪敢不隨同出城相迎的。”李太智作為王德的好友也開起了他的玩笑來。
“太智兄,改天陛下到了你的地界,汝該如何做?”王德也不客氣直接懟了回去,問著好友李太智。
“這~呵呵!好個王德啊!為兄說不過你。若是陛下到了我齊郡濟南城,至少場面上絕不弱了你這洛陽。”
“呵呵!如此看,陛下,今日王德召集百官出迎實不為過。請陛下進城吧!”
“嗯!進城。”
楊二也不再糾結這盛大的排場了,直接吩咐進城再說。
楊二在洛陽的行宮原本是王世充的王府,現在也和以前大不同了,彷彿是在原來基礎之上做了較大規模的翻新甚至可以說是重建。
“此行宮規模僅限於此了,不可再行擴建。”楊二見了這已非印象中的王府,既無責備也無讚許的對王德說道。
數年前自己確實有想遷都洛陽的想法,但隨著國土面積的擴大,特別是今後面臨向西部擴充套件的構想後,還是覺得長安做為國都在位置上比較合適,兼顧了東西方向的發展。
“陛下,臣也在濟南原唐壁王府的基礎上為陛下營建了一座行宮,只是規模大小和豪華程度趕不上這裡。”李太智說道。
“嗯!朕每次出行所帶之人並不多,各處行宮都不宜過大,更不宜過度奢華,以免朕又被魏徵揪住小辮子勸諫。朕也知道民間不滿朕者四處散播朕是昏君的謠言,行宮修建不能讓百姓詬病。”
“是,微臣知道了。”
步入內堂坐定後,問政環節便展開了。
“王德,說說這幾年汝在洛陽的情況,讓朕也知道知道你洛陽的家底。”
“回稟陛下,臣坐鎮洛陽已經十載,這洛陽城如同陛下所見,早已不是十年前所能比的。光是城區規模就擴大了不下十倍,臣依照陛下之意不再修建城牆,城區建設完全是開放式的。初時,臣還不能理解,現在臣才知陛下先見之明。原本洛陽便是中原交通樞紐,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偏遠山區百姓的移居,城區人口大量增加,我洛陽現有登記造冊常駐人口已達86萬,流動人口亦有近百萬之多。城中工業製造產業發達,諸如織染成衣、造紙印刷、製陶制鐵等工坊共有2130家,吸納城鄉就業人口近50萬。而在官府登記開業的商號,包括油米麵、鹽茶藥,大小書局、茶肆酒樓等等不一而足共計餘家,從業人員不下20餘萬,每年光是上繳的稅銀就達兩千餘萬兩,除留足本地發展之需外全部上繳國庫。至於農產這塊嘛~還是讓專事此項的沈元來說吧!”
王德端起茶杯來看向一旁的專管洛陽農事的內務從事沈元。
“陛下,微臣奉旨自瓦崗城調來洛陽輔佐王副相專一打點洛陽農事,蒙陛下頒下惠農國策,如今國策所列條款均在洛陽得以有效施行,條條惠民措施可說是深得民心,百姓種田幹勁十足。但受制於陛下所說的對耕地的有限開發政策,保護山地,保護溼地湖泊,保護森林。洛陽現有耕地良田123萬畝,每年糧食產量維持在1327萬石上下,每年維持國家儲備糧為600萬石。至於,其他肉禽產量嘛~”
沈元還要繼續說時,卻被楊二打斷了。
“好了,好了!不必再說了,這有關民生的事情,要說下去可就沒有頭了,還是將各項資料匯總成文上報內務部吧!讓裴相他們去仔細看吧!朕只聽糧食產量這一項就足夠了。”
“呵呵呵呵~”
廳內在座的洛陽各級各部官員頓時都笑了起來,顯然,當今陛下對洛陽的發展和狀況是相當滿意的。
“如今我朝百姓人口並不多,估計也就在5千萬左右,而我朝的國土卻是十分廣闊的,現有土地和所產糧食足夠百姓生活了,朕還是那句話,人少地多,地必荒廢。所以,維持現有耕地數量不在增加,以免過度開發土地造成浪費。再者,今後隨著城內工商業的發展和畝產增加,務農的百姓會逐漸減少,現有土地已然夠了。”
楊二停下話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繼續說道:“朕此來一是為看望諸卿,二是故地重遊以觀變化;這第三嘛~當然不是來聽諸卿的溢美之詞的。王德說說看,最不如意的地方是哪方面的?在座洛陽臣僚也都要說說各自遇到的問題,不可能什麼都是一帆風順的吧!王德你先說~”放下茶杯,楊二神色嚴峻的問著。
但凡昏君都是隻聽頌揚之詞,聽不得不好的一面。而作為楊二現代人的思維來說,更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