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4部分

出了市區,沿著國道前往哈密市,這個時候,放眼看車窗外,除了路兩側的那些半死不活的耐寒胡楊之外,四野罕見綠色。

到處都是土黃的顏色,雖然不是純粹的沙漠,但是大地卻也已經呈現嚴重的沙化狀況,高低起伏,連綿不斷的山頭,線條都是呈流水型,典型的風化地貌,喀斯特的標準和樣板。

風很大,吹著沙塵亂飛,落到公路上,掩蓋了瀝青的顏色,使得那公路也呈現了土黃色。車子在上面行駛,簡直就如同火箭彈。拖著長長的塵煙尾巴。

沒有水,到處都是長年乾旱的景象,也很少見到人家,只是偶爾在一個小山窩裡面,見到一兩座孤零零的低矮民房,而那房子也土裡土氣的,屋簷幾乎跪到了地上,牆上的窗戶根本就是一個黑色的出風口,一眼望去,空洞的神情。如同埋在沙堆裡面的骷髏眼眶一般。絕望又淒涼。

走了一段時間之後,總算偶爾看到山上長著稀疏的樹林,也有了很多草皮覆蓋,但是,可惜的是。那僅有的一點草皮之上,卻是爬滿了牛羊。

過渡的放牧,似乎並沒有因為環境惡化而終結,不過說來也可以理解,不放牧的話,這裡的人有要吃什麼呢?

這裡種莊稼,是不太可能了,最多種點葡萄和哈密瓜之類的東西,但是又經不住風。肥料、種子、人工等等成本搭進去,一年下來,還不一定能賺到,說不定還要賠本。

原住居民的日子無疑過得很苦。

再走一段距離,看到路兩邊林立著冒著濃濃黑煙的煙囪,煙囪下面是一排用紅磚簡易壘建而成的圍牆。圍牆裡面好像是廠區。

想必應該是西部大開發,一些投資者來這裡挖礦開的廠子。工人應該是當地人了,價錢應該也不是很高,工廠的成本不高,但是條件惡劣,而且產品的運輸成本高,總之,就算是露天的礦藏,應該也不是很好採,冬天北風呼嘯的時候,零下幾十度,天然氣都結冰

非常空曠,地廣人稀,到處土黃,一眼望去,無邊無際,沒有一點生氣,完全是一種被塵世遺忘的感覺,這裡的土地,充滿了失落的淒涼和寂寞,簡直就是乾枯的屍體,沒有靈魂的觸感。

我們的車隊,一行三輛越野車,我開的是第一輛車子,裡面除了我之外,還有冷瞳、玄陰子,以及那個高價請來的考古專家。

那考古專家大約六十歲左右,據說經常來西倫古海附近考察,對當地的情況極為熟悉。他的名字叫做吳農谷,很老土,但是很符合他年齡的名字。我們都叫他吳教授。老頭子高高瘦瘦的,戴著老花眼鏡,勾著頭,刀條臉,白淨臉皮,沒有鬍鬚,穿一身中山裝,樣子一看就是老學究。

而跟在我車子後面的車子,則是泰嶽夫妻兩人。他們所開的車子,車廂比較大,基本上相當於小型的客車,車廂裡面很寬敞,露營的時候,可以當床用。

然後最後面一輛車子,則是鬍子開著的。鬍子本來不會開車,我大約花了三分鐘時間,就把他教會了。不過,這並不是因為鬍子天賦高,完全是因為,在這個鬼地方,駕駛汽車,只要只要怎麼踩油門,怎麼轉方向盤就行了,並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

我們出行的時候,帶了很多裝備,水、糧食、汽油、睡袋、帳篷、電池、電臺、考古工具等等一堆雜七雜八的東西,也都分裝在三輛車子上了,幾乎把車廂都填滿了。

路上,我們遇到了幾次哨卡,不過由於我們各種檔案齊全,是如假包換的考古隊伍,所以,每次我們都被順利放行了。

就這樣,一路坦蕩,荒原闊野,我們花了大半天的時間,從鳥魯木齊,到達了哈密市。

到達哈密市之後,我們吃了頓飯,簡單休息了一下,然後就再次出發了。

哈密市不同於鳥魯木齊這種大城市,裡面的人大多都是說著普通話的國人,這裡的人,大多都是戴著小帽子,高鼻樑深眼眶,膚色桐紅,長著黑色鬍子的。

我們考慮到安全狀況,沒有久待,趁著夜色,向著西倫古海開拔了。當然了,其實當地人還是很熱情的,至少我們吃拉麵的時候,隔壁的哈吉老爹,就過來遊說了好幾次,想要讓我們去他開的那個小旅館住一晚上。

他還告訴我們說,海里面有狼,甚至還有怪獸,什麼沙漠巨蜥之類的,總之是很不安全。

哈吉老爹所說的“海”,指的就是西倫古海,雖然說這海里面只有沙子,沒有水,但是當地人叫習慣了,雖然沒有水,但是卻依舊把那個地方叫做海。

對於“海”,當地人是很有感情的,他們說,當年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