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在世界上,一些國家歷史上的大目標和大週期往往也都是由階段性目標和階段性週期分步完成的。美國曆史學家亨利·亞當斯認為,兩黨政治使美國曆史每隔12年就出現一個階段性週期,前後兩個階段性週期之間的關係不是簡單地相互否定,而是在延續政策的前提下進行調整和糾正。如此往復迴圈,美國社會才得以沿著螺旋式軌跡不斷提升。

中國雖然不是兩黨制政治,沒有政黨輪替之制,但中國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採取的“五年計劃/規劃”模式,使得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呈現出階段性的週期特徵。這個週期的時間並不是“5年”,也不是亞當斯的“12年”,而是有中國特色的“10年”。如果按“五年計劃/規劃”模式來考量,5年時間相對太短,很多的政策和計劃都難以實現,階段性週期特徵也並不明顯;另一方面,在中國政治換屆方面,每屆政府一般都會謀求兩屆連任,這也是為了保持政策和計劃的連續性。十年的時間一般都會達成一個大的目標,階段性週期特徵也就會呈現出來。因此,亞當斯的“12年”階段性週期在中國就變成了“10年”階段性週期。

當然,中國每“10年”為一個階段性週期前後之間的關係也不是斷裂和否定的,而是在延續和修正下繼續前進,讓中國社會得以不斷發展和提升。

十年寒窗,十年一劍,十年一夢中國人在做事時也常常用十年的時間來為自己制定一箇中長期計劃。縱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歷史,一般每隔十年的時間就會呈現出一個階段性的週期特徵,而其中又基本以逢“9”之年作為分水嶺。從1949—2009年,中國每一個“十年夢想”及其階段性週期特徵都如下般呈現出來:

第一部分 第29節:國脈(4)

——1949—1959年:戰爭與和平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開啟了自身發展的歷史新紀元,戰爭的硝煙漸次散去,從1840年開始的連續一百多年的戰亂讓中國人民飽受疾苦,此時終於盼來了和平的局面。但中國所面臨的困難和考驗絲毫不比之前少,戰爭的“內因外患”因素依然存在。

在國內,國民黨殘存在大陸的勢力在不停地搞破壞活動,同時逃到臺灣的國民黨也在放言要伺機發動“反攻大陸”的戰爭,而且國內還有西藏等地沒有被解放,“內戰”隨時都有可能打響。

在國際上,世界用狐疑的眼光看著在戰爭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新中國,看社會主義的小草如何從這塊貧瘠堅硬的大陸上挺立。中國周邊的安全環境形勢格外嚴峻,美國採取敵視新中國的政策,在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中國,除了支援國民黨蔣介石盤踞臺灣與大陸對峙外,還扶持日本暗地與中國“較勁”。在1950—1953年,一場史無前例的“抗美援朝戰爭”讓中國又經歷了戰爭的考驗。

因此,穩定局勢,肅清敵患,追殲殘敵,備防備戰成為1949—1959年間的一項重要工作。

當時中國經濟、社會一片蕭條,百廢待興,一方面要備防備戰,另一方面還要利用已有的和平環境大力發展經濟、社會建設。新中國成立之初是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在發展生產過程中,中國致力於逐步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統購統銷”、“三大改造”、“沒收官僚資本”、“控制物價飛漲”、“社會主義工業化”、“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農業集體化”這些都是構成1949—1959年中國歷史的重要內容,也是那個時代的基本面相。

以1953年為界,在1949—1953年中國進行了急風暴雨般的“鎮反”和“土改”運動,打擊物件集中在國民黨殘餘力量、前國民黨軍政人員和地主階級方面,以此讓中國的社會局勢穩定下來。1953—1956年,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運動,提前完成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建設了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在過去又沒有的基礎工業。

同時從1953年開始,中國的社會建設向縱深發展,特別是“肅反”運動以及“統購統銷”等經濟和社會領域的一系列新政策推出後,國家對社會的統合力度大大加強,透過城市中的“單位”和農村中的“人民公社”,最終建成了一個由國家掌控一切的超強新體制。

1949—1959年是中國經濟全面、快速復甦時期,這一時期全國經濟建設一片火熱,財富迅速增加。可惜到了1958年,在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國家選擇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