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露出敗績。
孫燦沒有任何理由要急忙撤退。唯一的解釋就是刻意而為之。
既然刻意而為之,那麼對方又不譴重兵圍剿追擊的張繡,顯然令有所圖。
賈詡的腦中出現三個想法:
第一、火速撤退,放棄宛城,謀求徐州。
第二、不顧宛城,直接攻入荊州腹地。
這兩條可能信都不大,都有致命的弱點。
剩下最後一條,也就是他最擔心的。那就是對手早再事先就洞察了他的計策,並且,在路上設伏,等候張繡自投羅網,這一點可能性最大。
呂布軍使者見賈詡有些失魂落魄,便叫了兩聲:“賈司馬?賈司馬”
賈詡驚厥而醒,輕拭額上汗珠,恢復了鎮定,說道:“此事事關重大,詡不好妄自定奪。使者可去驛館歇息,等我家大人回來後,再行商議。”
遣開了使者,賈詡靜靜的呆在議事廳中,靜靜的等著訊息,到底是大破孫燦,還是被孫燦擊跨。
此刻,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已經認可了孫燦。兩次被騙,他已經瞧出了孫燦軍那無窮的潛力,以及孫燦自身的實力。
他心目中的名主並非要強於他,但至少要有讓他信服的能力。
最近幾日,孫燦由失敗,轉為勝利,足以見他的雄才大略確實世上少有。
勝不驕,敗不餒,也是成大事者,首要條件之一。
若是張繡大破孫燦,那麼他也會勸張繡投降,而他就是取得宛城的最大功臣。若是被孫燦擊跨,那就更要向孫燦投降。一個勢力如此強大,才華如此出色的君主,只有兩條路供他選擇。
其一、是毀了他,讓他無法威脅自己。其二、就是輔佐他,在他身旁出謀劃策,藉助他的光芒,來滋潤自己。
顯然,賈詡根本無力毀了孫燦,只有藉助他的光輝,來滋潤他自己。
只有如此,才是目前最明智的抉擇。
大約半個時辰。
張繡終於回到了宛城,領著不到一千的軍士,無精打采的回到了宛城,走進議事廳。
張繡見到賈詡,沮喪的說道:“文和先生,我軍六次遭到伏擊,三萬大軍僅剩千餘。如今形勢應當如何是好?”
賈詡渾身劇震,他原本以為張繡再慘也不過是慘敗而已,萬萬想不到對方竟然一戰就將三萬名震天下的西涼騎兵殺敗,而且竟只有不到一千人安然回來,當下駭然道:“對方究竟如何設伏,竟讓我軍損失如此巨大。”
張繡將孫燦的六路伏兵,詳細的說了一遍。
賈詡暗歎:“對方將我們的行動,全部都計劃在內,一步不差。與之為敵,將來必將死無葬身之所,還投降為妙。如此,不但對張將軍好,對於我也有莫大的好處。”
顧念至此,他勸說道:“孫燦胸才偉略,世間少有,乃世之明主。得天下者,將來必是孫燦無疑。此刻,我們已經無力與他對抗,不如歸降,跟隨孫燦,助其打天下。為有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張繡聽了略微有些心動,但又有些為難的說道:“可是孫燦殺了我叔父,若降他,豈不讓天下人恥笑!”
賈詡心中暗笑,張繡是什麼人,他那有不清楚的道理,什麼怕天下人恥笑,無非就是因為曾經三次打敗孫燦,怕孫燦容不下他而已,當即道:“戰場之上,死傷再所難免。張濟大人之死,乃天意所為,豈能怪罪他人?孫燦氣度宏大,與當年的齊桓公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不會因為先前三敗而嫉恨於心。”
張繡熟讀春秋,知道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當年重用差點將他射死的仇敵管仲,後更冊封他為“仲父”,而管仲也感其恩,施展驚世之才,助齊桓公成就不世霸業。
此舉在中華史上,是不計前賢,愛才,敬才的典範。
張繡見賈詡如此說孫燦,心中大定,道:“就按照先生的意思辦吧。”
**
雉縣縣衙,議事廳。
完成任務的眾將依次交令。
惟有徐晃歉聲道:“主公,晃為能完成任務,請主公責罰。”
原來,孫燦的最後一路伏兵用的是請君入甕之法。經過長時間逃竄、撕殺,孫燦他們料到如果張繡未擒,一定會去附近最大的縣城雉縣休息。
因此,就讓徐晃來勸降,準備讓張繡自投羅網。不過,雉縣首將是個老頑固,誓死不降。徐晃只好強攻,雖破了雉縣,但也花費了許多時間。
雉縣城前一片混亂,血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