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宰臣相繼開了這麼一個頭,別的官員自然不甘落後,一時間,平日門庭最是森嚴的公卿之家紛紛大開方便之門,為士子提供機會。而趙佶更是下詔各地官員,在驗給官憑時須得謹慎,一經查出有賄選或是人情者,各地主官連坐。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若是天下士子全都湧到京城來,那這裡是怎麼也應付不過來的。
由於這個緣故,因此在朝會之前,一群官員都在議論著那些前來投書計程車子,甚至有人還饒有興致地提起幾篇策論中的政見,一時間,崇政殿中一片熱鬧。
蔡京和高俅卻兩兩站在一邊說話,他們兩個自成一體,別人自然知趣地不去打擾。
“伯章,你這一招可謂是神來之筆,如今的人哪個不是好名的,哪怕是手頭名額都已經滿了,也像模像樣地大開中門,想要博取一點好名聲。不過,估計同來參加制舉的官員非得恨上你不可!”
高俅微微一笑,滿臉的輕鬆寫意:“想要參加制舉的官員,若是真有真才實學,那麼必定早已聲名鵲起,自然有人推薦。若是連這個都要走通別人的門路。那還算什麼本事?倒是這些士子,有些人雖然年年名落別山,卻未必不是沒有本事,這一次能夠給他們一個機會也好。朝廷取士本來就是講一個公正,只可惜,這條路畢竟還是太窄了,不可能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
“天下事本就如此!”蔡京輕輕搖了搖頭,見不少人都在打量著自己這邊。又突然笑道,“就如別人只看到政事堂的風光,卻不曾看到其中風險,這大約就是所謂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了!”
“聖上快要到了!”
聽到內侍的這聲提醒,崇政殿中立刻鴉雀無聲,杆也隨即站好了班,放眼望去只見一片緋紫。這並非是大朝,因此有份參加的,也只是少數高官重臣而已。
待到趙佶匆匆進殿坐定之後。這一日地朝議便算開始了。其中多是瑣事。比如說何地遭災需要賑濟等政事堂已經處理過的事,也就是報一個節略罷了。而對於遼國和西夏使節一行,朝會上仍舊沒有達成絕對的一致。大宋和遼國的和平已經有好幾十年了。朝中官員多是謹慎之輩,誰也不想輕易啟兩國戰端。
朝會之後,趙佶卻把政事堂幾個宰執留了下來。畢竟,樞府總不能始終無人打理,若是長年缺一個主官,很多事務必得滯後。
對於這個問題,蔡京早有定計,此時自然從容不迫地提了出來:
“聖上,雖說祖宗早有成規,文武二柄不能俱付一人之手。但是,如今乃非常時刻,樞密院又正在改組之中,所以臣倒認為,在最終沒有完成之前,不妨先由宰臣輪值樞密院。”
“嗯?”聽到這個回答,不單是其他幾個宰相,就連趙佶也吃了一驚←原本想讓樞密院和政事堂獨立出來,卻沒有想到蔡京居然會提出以宰臣輪值樞密院。可是轉念一想←便漸漸明白了其中真意。
高俅也隱約想到了事情關鍵——如今西北正在用兵,先前張康國為樞密使時,便因為和宰臣之間頗有不合,因而始終在賞功論罰上和政事堂對著幹,一時使得兩府的效率都大大降低。而與其讓一個並不合適的人去掌管樞府,確實不如先讓宰臣輪值作為代替,待到將來一切就緒之後再說。
因此,見趙佶面色猶豫,他便上前一步躬身道:“聖上,元長此言確有道理,臣以為不妨在短期之內試一試,只不過,聖上應該委派一個值得信任的都承旨,以作為喉舌之用。”
“都承旨?嗯,伯章所言極是。”趙佶終於認可了這個意見,思索片刻便笑道,“便是霍端友吧,此人品行高潔,兼且做事謹慎,便由他為樞密都承旨,早年那些送進去的年輕官員應該都可以用了,想必你們輪值樞府期間,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才是。”
就在百官預設了文武二柄暫時合一地時候,遠自遼東的訊息終於傳來——女真兵發一萬,直指黃龍府!
訊息一經傳來,所有知情者都陷入了極度的震驚之中。女真當初下寧江州,還能夠說是遼國猝不及防。可是,經過先前一役之後,遼國在遼東的防備已經大大加強,女真居然還有力量圍攻遼東重鎮黃龍府,這豈不是代表,東京道的遼兵不堪一擊?
由於趙佶下令此事嚴加保密,因此,眼下知道訊息的便只有樞密院北面房的幾個官吏以及政事堂諸人而已。在這些知情者的臉上,既有西北大患暫且解除的輕鬆,又有另一絲憂慮。倘若女真進兵速度太快,而遼國再次兵敗如山倒,恐怕事情會落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前時遼國蕭皇后生下一子,如今他們朝堂上正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