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想必是如今掌權的蔡相他們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的。這一次地事情分明是有人在暗算伯章,我左右不過是一介書生,還不若遠離京城的好。”
蘇轍怔怔地站在那裡,許久才長長嘆了一口氣。和兄長蘇軾不同,在政見上,蘇轍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舊黨人士,當初宣仁太后執政的時候,他就曾經堅定不移地上書反對調停新舊兩黨,反對重新引元豐黨人入朝。而在邊地問題上,他則是一向認為應該量入為出,不應該光以開邊為由,加重百姓頭上地負擔,所以在棄守舊地上也是不遺餘力。正因為如此,他雖然也感念高俅對兄長蘇軾的照拂,但是,要他和蔡京之流和平共處卻是不可能的,甚至在政見上,他也和高俅截然不同。
“你也不必想得太遠,在眉山守孝三年也好,畢竟,將來的事情誰都說不準。”他回頭望著那塊蘇軾親書的牌匾,臉色更是怔忡了幾分。
“我此次既是奉特旨進京,想必再請一道旨意護兄長靈樞回眉山應該也能獲准。別說是我,那些元祐老臣都已經老了,即便恩赦回京任職,恐怕也”
正好說到此處,他便瞧見了一身便服匆匆而入的高俅,目光交擊之下,他的心中頓時浮起了一股難以名狀的情緒。當年兄長蘇軾的一片苦心,他總感到於理有益,於情卻是難通,是以並未料到如此戲劇性的後果。一個曾經微不足道的年輕人,如今卻名正言順地主宰了半個朝堂,和蔡京之流平分秋色分庭抗禮,而且絲毫不露敗相。對於曾經親歷過那段歲月的他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荒謬卻又真實的神話。
“子由先生!”
由於是在蘇府之內,高俅只是愣了一下便趨前施禮,卻不料未曾完全躬身下去便被一雙手臂穩穩託了起來。
“不管怎樣,你如今都是宰執,大哥或可名正言順地受你的禮,我卻受不得!”蘇轍百感交集地看著高俅,最後露出了一絲微笑,“這些時日你這麼忙,還不忘到這裡來,大哥總算沒有看錯人。”
到廳堂坐定之後,高俅才不無躊躇地問起了日後之事〉實話,蘇軾為人爽直,時時會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而蘇轍卻是君子霽風日月,沉靜淡泊之處往往令人望而生畏。以往在蘇府受學的時候,高俅在蘇轍面前每每發怵,如今雖然位至宰輔,卻依舊有一種侷促的感覺。
“伯章,君子不黨,這句話我曾經對你說過。”蘇轍並沒有正面回答高俅的話,而是淡淡地說道,“昔日元祐論河道,我與司馬相公、文太師政見不同:而後論邊地,我又和呂大防、劉摯不合※以說,即使我在京任官,也必定是力執己見,對伯章你並無多大幫助。”
雖然早已料到有可能會得到這個回答,但高俅心底仍有幾分失望,但更多的卻是敬佩≌轍曾經拜尚書右丞、門下侍郎,是真正進過政事堂的執政,論官位比蘇軾當年更高,就是這樣一個人,凡事卻和兄長蘇軾同進同退,並無一絲一毫的嫌隙,比起蔡京蔡卞的關係來,蘇氏兄弟無疑是不知高尚了多少。
“子由先生的教訓我自然記得,我自忖不是君子,是以做不到君子不黨。”他索性坦然地微笑道,“但是,老師生前的教誨,我絕對不會忘記!”
蘇轍盯著高俅看了許久,最後終於點了點頭。”我現在肯定,你不是為了邀寵而急功近利陷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然我仍然認為朝廷在西北不該大動兵戈,不過既然你堅持,那必定是有理由的。但是伯章,你需得記住,開疆拼的是國力民力,倘若有一日民力疲憊再也不能支撐,那麼朝廷還是隻能棄地,到了那個時候就損失慘重了。為相者不僅僅是要看實績,還得心懷天下兼濟百姓,否則,哪怕你官做得再高,操守再好,也不能取得百姓的稱道!”
話說到這個份上,高俅如何還會不知感激,連忙起身深深行了一禮:“多謝子由先生的指點!”
既然點透了關鍵,兩人的談話漸漸輕鬆了下來,高俅也就順勢提出,希望蘇轍能夠推薦幾個能幹的年輕人←原本只是本著照看蘇門的目的隨口問問,並沒有報太大希望,誰料蘇轍低頭沉思了一會,便突然笑道:“若是說學問,我倒是有一個族孫元老頗有見地,如今在眉山埋頭苦讀。不過,他一心為學,怕是難以為伯章所用的。”
“既如此,後年開進士科的時候,讓他來試一試也好。”高俅原本就只是想為蘇軾的族人再儘儘心力,聞言不假思索地建議道,“只要過了進士科,將來便可以學自己想學的學問,寫自己想寫的文章,豈不是更勝一人耕讀?”
“好,就憑伯章你此言,我此番護送兄長靈樞回去之後,必定讓他後年來京入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