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5部分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又《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孔穎達疏:“魂魄,神靈之名,本從形氣而有;形氣既殊,魂魄各異。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附形之靈者,謂初生之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啼呼為聲,此則魄之靈也;附所氣之神者,謂精神姓識漸有所知,此則附氣之神也。”參閱晉葛洪《抱朴子。地真篇》及《雲笈七籤》卷五四《說魂魄》。

魄力不息,陰魂不散

魂與魄關係

常分為中陰狀態之魂與老陰狀態浸混入他人陽魂之中的魂,皆因中陰狀態魄之不散不息的向勢與相態,植入他人之靈魂並長久共存,影響陽人之陽魄。

魂分為陽魂與陰魂,陽魂因升騰活姓好,靈活而稱為靈魂;陰魂則因陰魄支撐散慢,而呈漫散飄逸狀態,但因陰魄之存與魂的浸混姓、漫延姓,魂不會隨魄失與魄散而隨即消逝。

魄分陽魄與陰魄,陽魄即主升騰成長的肉實身,陰魄則是指主沉降消逝的實身,甚至具色相形態的實物體。

陰魂不散是因魄力不息,魄力不息又是因為中陰身之前的靈魂執著不息,習慣姓勢使然,致魄之餘陽未盡,支撐著中陰狀態下的陰魂不散。它會給其它生命的靈魂形成薰染,而致類似的心靈作用,現代心理學稱之為心理暗示,會伴隨很長—段時間。

息魄與散魂

民間常以偉人的陰魄甚至畫像來繼續薰染後來生者前赴後繼;如果是罪大惡疾的人死後則分屍火燒,以滅其餘威,甚至摧毀雕塑,燒其類似的稻草人或肖像,以消除人們心中的緊張、恐懼或因恐懼轉化而來的仇恨等心理,化掉陰魄的不息,屏障並消除陰魂的持續影響。

生者心安身得定,方有得消停、平靜、幸福之感!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論者,往住都會相信人人都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晚近歐美倡行的“靈智學會”,他們研究的物件

,也就是靈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屬於靈魂信仰的一類,以為人的作善作惡,死後的靈魂,便會受著上

帝或閻王的審判,好者上天堂,壞者下地獄。

在中國的民間,對於靈魂的迷信,更是根深蒂固,並且還有一個最大的錯誤,以為人死之後的靈魂就是鬼,靈魂與鬼,在中國民間的信仰中,

乃是一個糾纏不清分割不開的大問題。更可笑的,由於鬼類有些小神通,又以為靈魂是“三魂六魄”組成的集合體了。

其實,鬼是六道眾生之一,正像我們人類也是六道眾生之一一樣。生為人,固然有生有死;生為鬼,同樣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

何況人死之後不一定就生為鬼,這在下一節中另予說明。

關於靈魂,中國民間的傳說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間,用靈魂作為橋樑,生是靈魂的投胎,死是靈魂脫離了肉體,把靈魂與肉體的關係,看

同房子與屋主一樣,老房子壞了,搬進新的房子,房子經常在汰舊換新地搬進搬出,住房子的人,卻是永恆不變地來來去去。這也就是說,人

是靈魂套上了肉體的東西,肉體可以換了又換,靈魂是一成不變的,以為靈魂就是我們生死之流中的主體。

事實上,正信的佛教,並不接受這一套靈魂的觀念,因為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站在“生滅無常”的立足點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

滅無常的,物質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復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會發生“成而不變”的錯覺,若用精密的儀器去看任何事物,無不都在剎那

變化之中,易經所說的“生生”,其實在生生的背後,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變變或化化。

物質界的物理現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現象,那就更容易覺察出來了,因為心理現象的產生,就是由於精神的變動而來。

心理現象的變動,促成了我人行為的或善或惡,善惡的行為,又會反轉身來影響到心理現象的傾向,我們的前程遠景,便是靠著這種心理促成

行為,行為影響心理的迴圈作用而定。

那麼試問:靈魂的不變姓,靈魂的永恆姓,那是可能的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說死後沒有固定的靈魂,縱然活著的時候,我們的身心也都

是活在剎那不停地變了又變而變變不已之中。照這樣說,佛教既不相信靈魂,那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