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2部分

嘶�氐南亓睿�苯癰涸鷲庀畛�豆こ痰腦俗鰲�

時間回到天聖二年,就在這一年的秋天,范仲淹率領四州數萬名民夫到海邊圍堤治堰。書生治海,當年即成,數百里長堤真的築出來了,可其間的艱難險阻難以想象。剛開始的時候就遇到過夾雪的暴風,緊接著就是一次大海潮,不僅毀了剛築成的堤壩,就連民夫都死了100多人。一時間很多官員都認定這是天意,上天不許造這條堤壩,提議取消這項工程。是范仲淹力請,再加上同科好友滕宗諒的鼎力相助,才完成了這項造福沿海萬民的偉大工程。

而這件事,也是偉大的劉娥皇太后當政10年間屈指可數的政績之一。

謝天、謝地、謝人,范仲淹完成了,卻並不居功,他記住了滕宗諒的友誼,並且從此互相扶助,終生不變。但這也成了他後來欲哭無淚的悲哀宿命——他身邊的每一個朋友,不管是品德多麼高潔的君子,還是能力如何超凡的高人,就比如這位後來造了岳陽樓的滕子京先生,都成了壞他大事的掃帚星。準確率百分之百,無一例外。

此後他被調回京城,做大理寺丞,成了一名京官,可以近距離接近朝政了。

范仲淹的人生開始了,眾所周知他功在社稷,心懷天下,是宋代文臣的領袖,並且文學素養極高,尤其是詩詞方面,遠遠超過了像司馬光、王安石這樣的博學大家,幾乎與蘇軾並駕齊驅。但必須要提出的是,他還不是北宋文學史上開天闢地,劃分時代的第一人。

那個人現在仍然還是一身白衣計程車子,只有17歲,要再過幾年,才能透過科考站在世人面前。但那時仍然不算他的經典時刻,他還沒有變成後來那個劈破五代旁門,迴歸盛唐文章的偉人。他還只是個拿文章當敲門磚,去砸開富貴當官路的純粹考生而己。

世所公認,他的經典時刻遠在33年之後的公元1057年,宋嘉祐二年,那一年也正是宋朝不世出的大文豪蘇軾進京趕考的時候,這人身為主考官,才扳回了延續近百年的浮滑綺靡,不知所謂的文風,讓宋朝的文學上升到了可以與漢唐相比較的地步。

但是,我個人認為,對宋朝文風,同時也對這個人本身來講,更為重要的經典時刻是在以這時為限的10年之前,也就是此人才有五六歲的時候。

他出生在公元1007年8月6日,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和范仲淹一樣,他幼年喪父,三歲時母親就守寡了,但幸運的是他有個好叔叔,一直照顧著他們,雖然清貧但是衣食無憂,並且從小讀書。

接下來的幸運的決定性的是,他回到父親的老家吉安永豐(今屬江西)後,有一個富而知禮的好鄰居。這家姓李,長子李彥輔是他終生的朋友。李家藏書頗多,他可以隨意借閱。五六歲時的某一天,他偶然在李家閣樓中發現一個破筐,裡面積滿了灰塵,可隱約露出了書卷的一角。

拂拭灰塵,書名展露,小孩子被驚得目瞪口呆,那竟然是一本《韓昌黎先生文集》——道濟天下之溺,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

這是一個偉大的契機,讓他從小時,還沒有被科考應試徹底僵住靈識時就知道了世間還有這樣雄渾厚重,講究實理的文章存在,從而一生都念念不往,最後推行宋朝的古文運動,使有宋一代的文章沒有完全被風花雪月等小情調所掩蓋,擁有自己的歷史風格和地位。

此人複姓歐陽,名修,字永叔。是上繼柳宗元、韓愈,下啟王安石、曾鞏、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承上啟下功蓋兩代的大宗師。

新人輩出,老一輩的名臣們卻凋零將盡了。宋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冀國公王欽若故去。

他終於死了,死得比寇準隆重、莊嚴甚至輝煌一百倍。請看他的待遇。首先,他應該算是工傷,是在去傳法院的路上突然得病的,回家後就再沒起來。皇帝親自去探病,賜白金五千兩慰問。死後追贈太師、中書令,諡號為文穆,並且把他的親戚、下屬共20多人都恩蔭做官。

這一連串的舉動下來,就連《宋史》都要強調一下:“國朝以來宰相恤恩,未有欽若比者。”就算是開國宰相趙普,都沒有享受到這樣的待遇。那麼問題出現,現在的皇帝不是趙禎嗎?不是還有劉娥嗎?怎麼會對這樣一個奸邪發這麼大的善心?

為什麼,憑什麼啊?!

回答是當然有內幕,因為他實在是太可愛了。溫暖貼心的王愛卿,他讓每一個當權者都如沐春風,如沐甘霖,如下澡盆反正就是一個舒服。

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