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經歷了夏、商、周的發展演變,玉器漸漸深入到國人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戰國、兩漢時期,玉器文化攀升到了另一個高峰,絲、麻腐朽了,銅、鐵鏽爛了,只有玉器破塵而出,像不滅的基因,把各個時期精絕瑰麗、奇巧美華的文明果實儲存下來,並如初地展示給後人。”
抿了抿嘴,王三兒繼續說道:“玉的溫潤、堅韌、內斂、不朽被世代國人奉為修身立德之參照,華夏的龍圖騰,更是憑藉著玉這個媒介,一代一代地傳遞到今天,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華夏各民族是被玉凝聚在龍這個統一的圖騰之下的。”
說到這裡王三兒頓了頓:“收藏玉器的人很多,我自己也好玩這個,有些小小心得,這玩玉啊,即為‘遠觀其形、近觀其質、細觀其工’十二字,其中滋味要自己慢慢體會必會得其精髓。”
“而這古玉呢,長期透過人手把玩,其皮子固然是很好的,色澤固然是特別溫潤的。而且它經歷瞭如此久遠的歷史積澱,其文化內涵不是新玉能比的。”
“肖榮,和氏壁的故事聽說過吧?”王三兒問道。
肖榮點了點頭沒有說話,只是認真地看著王三兒。
王三兒笑笑說:“自古以來,玉有‘五德’之說。古人崇玉為德之說,‘君子無玉不德’。那麼,古人為何崇尚玉器來表達德呢?這就要從和氏壁中找尋答案了。據《韓非子和氏》記載:春秋時,楚人卞和得到一塊璞玉,獻給楚厲王,厲王認為是一塊石頭,卞和在欺騙他。於是,砍了卞和的左腳。後來卞和又將璞玉獻給楚武王,楚武王還是認作石頭,結果卞和又被砍去右腳。到了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玉在荊山下痛哭,楚文王路過,聞得哭泣聲,問卞和為何哭泣,卞和將璞玉的遭難稟告楚文王。楚文王命工匠把石頭解開,果然是塊美石。”
“人們將此故事傳頌過千年,不是因為石之美,而是被卞和真誠的美德所感化思想境界。所以,玉文化是代表著人們的德性。也是今天人們以玉來表達對歷史文化道德觀的傳承。”
王三兒在講這些時,店裡安靜異常,肖榮和王洪剛都聽的入了神,聽著王三兒講這些,不時還若有所思的點著頭。
“呵呵,人老了話就多,囉嗦起來就沒完,沒得叫你笑話了。”王三兒笑著對肖榮道。
“哪裡呀,您說的太好了,我可真是漲了不少見識。”肖榮連連鼓掌,有些意猶未盡的追問道:“您喝點兒水,再受累給我講講玉璜行嗎?”
“行,再給你們講講這玉璜,洪剛,你也聽著,好好學學肖榮這股子愛學習的勁兒。”王三兒瞪了王洪剛一眼,喝了口水繼續說道。
“玉璜,是一種弧形片狀玉器。《說文》稱:“半璧為璜”實際上古代的玉璜不僅限於規整的半璧半圓形。璜在‘器’中被作為禮器,《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玄璜禮北方。”但在考古發掘中,多發現於人的胸腹部,掛係一種佩飾,並往往是組玉佩飾中的佩件。資料表明,各個時代的玉璜除具有圓弧形的特徵外,其形制的變化非常大,只有少數是規整的半璧形。”
“玉璜是我國最古老的玉器形制之一,早在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早期zj餘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了玉璜。新石器中期長江流域良諸文化開始普遍製造和使用玉璜,這一時期玉璜被人們用作佩於胸前的裝飾品,形狀多數不規則,而且變化較多。”
“商、西周時期,玉璜仍普遍地使用。從現今考古發掘的實際情況看,此時絕大多數的玉璜,仍是作為典型的裝飾品使用,關於玉璜的禮器用途,還有待於今後的研究。”
“春秋戰國時佩玉盛行,玉璜作為成組佩玉的組成部分大量出現,其形式和紋飾極為豐富,並出現了許多異形玉璜。漢以後,玉璜作衰退勢。所見南朝和北齊的玉璜均作弧形素面狀,兩端靠外周處鑽孔,有的在內外周緣還包鑲金邊,與早先稍微有異。”
“南北朝時,官服需懸掛玉,玉璜又重新出現,此時玉璜已演變為梳背形或菱形,形狀異於前代。這一時期佩玉在社會中流行的範圍很小,因而玉璜的數量極少。”
“你這塊玉璜據我看應該是西漢時期的精品,只是有些可惜的是,從玉璜的形式上看,這玉璜應該是一對兒的,現在只有一塊,價值不免大打折扣了。”
“是嗎?世事豈能盡如人意,麻煩您再給這塊玉璜估估價兒吧。”肖榮淡淡的笑道。
“要我說這塊玉璜的價值應該在四十萬至五十萬之間,若能湊成一對兒價格還能再翻幾番。”王三兒沉吟了一下說道。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