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裡不是沒有過那樣的奢望,不過他又如何忍心去委屈那個他最在意的女子呢。
皇帝離開偏殿,馬上回到了他的新寵羅嬪的寢殿。兩處相距甚近,一路上又有親信侍衛將閒雜人等遣開,宮裡無人知道皇帝曾經中途從羅嬪的香榻上爬起來秘密接見了外臣,他心滿意足地抱著嬌媚的妃子又是一夜笙歌。
羅嬪得了他的嚴旨,自會守口如瓶,能夠讓皇帝在她的寢宮裡一留就是一日,對於她在宮中穩固地位大有好處,她也樂得圓這個謊。
陸英看著書案上堆疊如山的情報資料,只覺得一陣頭痛,這裡每一份都是陳述幾個皇子在京中的勢力情況,包括可以調動的兵馬數量、由誰統帥,一些關鍵部門的臣工與幾位皇子是何關係等等。
其中大皇子與二皇子的部分,大大超出一個正常皇子該掌握的權柄軍力,他們準備做什麼已經不言而喻。
另外幾位平日不顯山不露水的皇子事實上也並沒有表面所見的那麼老實,而最讓陸英吃驚的是楊珩。這位表面上除了風流俊美沒其他特色更談不上能力的六皇子,私底下擁有的人脈實力,竟然比之大皇子與二皇子也並不遜色多少!
現在重點是,皇帝把這些東西塞給他,究竟是要他做什麼?!
107 原來都是炮灰
陸英這些年一直待在北關城從沒回過京城,不過他自有他的訊息管道,從這些年的觀察他得出的是,皇帝雖然貌似沉迷酒色,不過身體狀況離駕崩那天還很遠,而且從種種跡象猜測,他沒有立太子,並非是因為擺不平朝中兩派勢力,相反,他似乎一直以此有意無意的在撩撥這兩大勢力出於互掐狀態,使朝廷各方勢力始終維持平衡狀態。
直白一點說,在立儲問題上他一天不下決定,兩邊的勢力就一天要聽從他的指揮行事,以免他倒向對方。
同時,也因為兩方勢力互掐不止,各自時有折損,時至今日,兩方勢力不知不覺間已不如皇帝當年登基時強大。反而朝中中立勢力逐漸抬頭。
中立勢力以內閣次輔白常山為首,他的資歷深厚,雖然是狀元出身,當的是內閣大學士的職位,十足的一個文官,但是帶過兵打過仗,而且戰績彪炳。僅有的兩個兒子也在軍中效力,可惜幾年前不行因為奸臣通敵而中了敵軍埋伏為國捐軀,兩人死時都不滿三十,雖然後來奸臣伏誅,算了報了大仇,但白常山這一支也因此絕後。
白常山在文臣武將的圈子裡都有極高的聲譽,從先帝到當今皇上,對他亦十分信賴倚重。不過經歷喪子之痛後,他便開始韜光養晦,消去了當年的銳氣,甚少插手朝中大事,袖手旁觀,既不接受毛家招攬也不理會夏家賣好。
如果不是因為他沒有毛氏、夏氏的強大家族背景,今日的勢力很可能還會在這兩家之上。也正因為他已經孑然一身,除了高堂尚在,妻兒都已相繼去世,剩下的親族都只是族親,兩邊勢力想拉攏他也找不著下手的地方。
慢慢的他身邊便聚集了一大批中立派,這些人多數是拿不準皇帝的心意,不敢貿然參與到兩排鬥爭中的官員,他們託庇於白常山,迴避兩派勢力的傾軋拉攏,隨著兩派鬥爭越發激烈,白常山這一方中立派的實力也逐漸壯大,成為朝中繼毛家。夏家之後的第三股勢力。
白常山代表的這股勢力,表面看來只忠於皇帝,皇帝說讓哪個皇子當太子,他們就會效忠於哪個皇子。所以目前毛家、夏家輕易不敢得罪白常山,只等將來自己扶持的皇子登基便接受他的勢力。
陸英曾經想過,皇帝與白常山聯手,要打壓夏家或者毛家都完全可以辦到,重點是,打擊其中一家之後,自家必然也元氣大傷,倒是得利的就是剩下一家了。
而同樣道理,如果夏家與毛家打個你死我活,等其中一家敗落,皇帝再指示白常山收拾了另一家,那就能徹底掃清毛家與夏家的勢力,重新把皇權奪回,朝廷將不再被這兩家把持。
當年皇帝是靠著毛家與夏家聯手,擊敗了其他幾位皇子而後推上龍椅的,這兩家藉機攬權,逐漸把皇帝架空,如果不是因為出了爭奪皇后寶座以及這後來延伸的太子之爭,恐怕朝廷早就成了這兩家的天下。
如此看來,大皇子和二皇子極有可能不過是皇帝手中的棋子,而太子之位則是懸在兩派勢力面前的香餌,只等他們兩家打個頭破血流,就是皇帝收網之事!
如果皇帝由始至終沒打算讓這兩個皇子之一繼承皇位,那他屬意的人選到底是哪一個呢?
陸英回想之前與皇帝的對話,他幾次提及楊珩,莫非真的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