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先例。”
胡亥熟視這個長孫良久。
禮與刑,根本乃是為了防亂。
這是張良教給他們的內容。
能有這樣的見識,已經超越了古往今來絕大多數人。
法律從來不是為了所謂的正義。
它的根本是為了穩定。
只有在不傷害穩定的前提下,法律才會儘可能兼顧正義。
張良教課的時候,御書房的幾個孩子都在場。
同樣學到的內容,能否運用一心,卻端看個人造化了。
胡亥在那功課本子上以硃筆圈了幾個字,道:“還要接著練。”
嬴禮雙手捧著接過來,低頭望著上面的紅圈,內心又激動又忐忑,悄悄望一眼伏案理政的皇帝,竟然生出一絲親近之感。
王一猛一案,最終以判決王一猛斬首收尾。
與此同時,針對相關的律令進行了完善,而官員自此之後對曾經手的案件,將終生負有責任。比如中央要員,做縣長時誤判了案子,仍會被追索懲罰。
而凡是事涉人命的大案,每一案判決之前,都要上報至咸陽,由廷尉左右副手分別審理,彙集兩方意見相左的案件,報於廷尉司馬欣,上呈皇帝。
這直接給胡亥每日增加了個把時辰的任務量。
但是透過這些牽扯人命的大案,胡亥能更直觀、準確地摸到帝國病灶的脈搏。
王一猛案件引發的思考還未淡去,拓曼那日的發言卻始終縈繞在胡亥心頭。
胡亥招來博士僕射叔孫通,要他在黃老學說之外,另外編纂文集,弘揚大一統理念與愛國主義精神,宣揚秦朝文化的優越性,以符合大秦帝國根本利益的文明去教化天下萬民。
最關鍵的是,要把這些內容列入咸陽書院的入學考試範圍中去。
交由趙高督辦的咸陽書院已經正式運作了三年。
朝廷的眾博士與國內博學之士,被請來作為授課先生。
學子則是自全天下而來,只要考取了書院名額,那麼不但學費用度全面,朝廷每月還會發財物給這些學子。
咸陽書院分為東西兩所,東所是貴族高官子弟,響應朝廷號召,來這裡讀書;西所才是寒門子弟,苦讀入學的。
兩所學生透過大考之後,去處也不同,東所為官,西所為吏。
胡亥倒是想一步到位把科舉制完善了。
但是現在於他手下做事兒的,上到左相李斯全族,下至偏遠郡縣的長官,哪個都不能同意。如果官員選拔,純以讀書考試來定,那麼是對現有貴族豪強利益的一次根本性觸動。
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要命。
政策再好,沒人去推動執行,也是空話。
政令不出咸陽城,為之奈何?
眼下還有比科舉制推動更重要緊迫的事情,胡亥深知,由咸陽書院開始的改革,徐徐方能圖之。
是日太原郡守崔源入宮覲見,彙報政務,等待官職調動。
崔源作為郡守,政績斐然,太原郡政通人和。
而這崔源還有個好兒子崔茂。
這崔茂便是此前,因務農有方,得胡亥接見,並與皇帝推敲改進農業之法的實幹派青年人物。
如今崔茂主張試行的種田方法,已經在帝國北方大面積推廣開來,極大得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其功勞可以說比之北鼎匈奴的蒙鹽等人還要高。
只要不是大災年,大秦黔首都不會再餓肚子了。
然而崔茂在朝堂之上,仍只是個不起眼的“農人”。
這次崔源入宮述職,胡亥特意召見崔茂,與崔氏父子一同用了晚膳。
宴上君臣盡歡。
辭別皇帝后,崔源與崔茂父子倆迎著夏夜涼風出宮。
崔茂道:“父親遠途奔波而來,咱們回去歇息。”
崔源道:“禮物你備好了嗎?”
“照著父親吩咐的,為老丞相準備的賀禮已經備下了。”
崔源點點頭,道:“我今夜出城,明早就能趕到恩師莊子上,早早拜見,才是做學生的禮儀。況且又值恩師九十大壽。”
“可需兒子陪同?”
崔源想了一想,恩師一門四侯爵,子孫遍及朝野軍中,若兒子能續上這層師生情誼,總不會是壞事。
“你自然也要一同去的。”
第242章
前去為老丞相祝壽的官員中; 崔源與崔茂父子倆都還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