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七牛為萬三重等人送別時所說的每句話,很快就以文字的形式出現在了朱允炆的案頭上。
來給他送情報的乃是錦衣衛指揮使顏子瑜。
靜靜看完全部情報,朱允炆有些傷感:“這些大臣皆是文官,哪個不是兩榜進士?哪個不是飽學鴻儒?哪個不是為國為民?哪個不是立功無數?這樣的結果對他們而言真的好嗎?”
顏子瑜道:“雖然似乎是淒涼了些,但若是留著他們,朝堂之上就分了黨派,若是陷入內鬥,會拖垮大明的,如今皇上登基,新朝新氣象,沒有回過頭去清除他們已然不錯了,這都是為了大明啊!”
朱允炆點了點頭:“是啊,最起碼他們都是容養回鄉,而不是被罷官驅逐,還有皇叔送的鋪子、房子和錢,晚年應該會過得不錯才對。”
顏子瑜面色一狠:“皇上若是覺得不解氣,或是想要更保險,錦衣衛這邊也不是不可以……。”
朱允炆拍了下龍案,長身而起:“住嘴!你好歹也是曾經參加過科考的文人,熟讀四書五經,精通詩詞歌賦,怎地這麼心狠?
他們都退了,你還想趕盡殺絕?昔日蘇東坡被政敵那般針對,動輒貶謫,可見政敵恨他恨得牙癢,可他們也不曾對他下過殺手!
莫非是錦衣衛當久了,你已然忘了自己的人性?”
“臣也只是想為皇上分憂罷了。”
朱允炆‘哼’了一聲:“此等事情以後千萬莫再提,以免壞了我們君臣情誼。”
“是。”
“朕非但不想殺他們,還要賞賜他們,我要給他們各提一品官階,讓他們衣錦還鄉,還要給他們賞賜錢財,並允諾他們百年之後可配享皇爺爺、父皇和皇兄陵寢,享後代帝王祭祀。”
“是。”
想了想,朱允炆笑道:“皇叔雖然心裡不忿,但跟臨終前的皇兄一樣,還是選擇為了大明而妥協,之前他準我繼位時是這樣,如今他主動撤去那些高官、把位置給我讓出來還是這樣,真是一個讓人忍不住敬重的人啊,可惜他不願在我手下做事。罷了罷了,且這樣吧,等我做出成績,再去請他出山。”
顏子瑜:……
……
朱允炆為萬三重等人追加封賞的事兒傳開後,自然為他在士林之間創造了極大的好名聲。
一時之間,歌功頌德者多如過江之鯽,大有前宋真宗、仁宗時的氛圍。
朱七牛雖然無心過問朝政,但這麼大的事兒也不可能沒有耳聞。
對此,朱七牛不置可否。
又過了段時間,齊泰、黃子澄、李景隆、方孝孺、仁義侯從全國各地陸續匯聚而來,正式接任了萬三重等人的職位,合上了永樂一朝的舊書籍,拉開了洪熙一朝的正式新篇章。
洪熙,永樂十年後的朱允炆的年號,改元的第一年即洪熙元年。
可惜呀,永樂一朝能臣幹吏太多,許多還是三朝元老,他們大部分都跟朱七牛有關聯。
所謂拔出蘿蔔帶出泥,他們這一走,以朱允炆的這點人手,竟有點填補不過來。
這直接導致許多政務都有點亂套,不少心思險惡的官趁機欺上瞞下,中飽私囊,搞得朱允炆頭疼不已。
索性他便把那些說話好聽、會讀書會寫詩、跟他聊得來的官陸續任命了下去,填補空缺。
如此一來,大明整個龐大的機器倒也繼續運轉著,貌似也沒啥大問題。
於是朱允炆對自己的能力越發迷之自信,也不全身心的投入朝政了,時不時就參與些小愛好——講學。
講學之事,自古有之,哪怕是上古賢王、都君臨天下了、也時不時就會召集大能講課,學習更多道理。
到了大明朝,太祖那裡不用說,他不希望別人給他上課。
太宗倒是也優待士大夫,但他太忙,而且是當太子時就很忙,召集人講學之事也就做的不多。
武帝朱雄英那就更忙了,後面更是直接御駕親征,講學之事嘛,他才沒那個閒工夫,一些盼望著靠講學當官升官的文人士大夫老不喜歡他這樣了。
因此朱允炆時不時就開一下講學的行為,在文人士大夫這裡老多好評了,那些人都快把他吹成上古堯舜都遠遠不及的明君了。
他也就越發喜歡和這些人待一起。
講學之餘,文氣十足的朱允炆也會跟這些人聚在一起談詩論道,喝酒閒聊,有時候一搞就是一天,要不是晚上宮門落鎖,這些人必須離開,他還捨不得人家走呢。
這其中,方孝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