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川忽悠甘寧的同時,王允等人也沒有閒著。
王允找到了一個關鍵人物,在長安的朝廷太尉、車騎將軍——趙謙。
這個人,也算得上是名門世家,因為他的祖父父親,都是朝廷的重要官員。
而他在討伐黃巾時期,擔任過汝南太守,但在戰場上吃了敗仗,後來在董卓動議遷都之時擔任光祿勳,曾經極力勸阻董卓遷都。
按說這種反對董卓的,應該被董卓記恨才對,但這個人確是個例外。
他雖然在遷都上反對董卓,卻在朝廷中得到董卓的信任,也被隱隱打上了董派的標記。
因為廢立和遷都的事情,趙謙接替被貶職的黃琬,擔任了太尉。而董卓隨後不久,又命趙謙代理車騎將軍,跟隨漢獻帝西入長安,封洛亭侯。
也就是說,趙謙,是長安朝廷,軍事力量名義上的最高指揮官。
除了御前的羽林郎以外,不管是統帶三千涼州軍的樊稠,還是領兩千餘北軍的護羌校尉楊瓚,甚至是長安周邊的駐軍,名義上都應該聽趙謙的調遣。
而朝中還有一位長水校尉常洽,雖然年邁不太管軍事,但此人是趙謙的岳父。
歷史上,這翁婿二人,在長安力量薄弱的軍政領域,也算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而且湊巧的是,在歷史上,趙謙正是因為討伐白波軍有功而進封侯,而在董卓死後,李傕殺死王允,便讓趙謙接任司徒,不久便去世。
他的丈人常洽,也是幾乎在同時,因為護衛獻帝東遷,而被李傕殺害。
最後,也是趙謙的妻子,常洽的女兒常紀常,拜託常家門生平安迎回父親遺骸,被後世人認為是精誠所感,留下了一段佳話。
不過,令劉川得意的是,這下趙謙應該不會去討伐白波軍了,這都是自己人。
趙謙確實王允差不多,都是和董卓虛與委蛇的朝廷官員,其他人不知道,但王允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王允找上趙謙,沒有費多大功夫,便把他和他岳父都拉攏了過來。
於是,第二天,在朝堂上,由司隸校尉黃琬開始了他的表演。
黃琬上奏主要的議題是長安周邊地方不靖,盜賊蜂起,有一些大家氏族的莊園也遭到了偷搶。
有些膽大包天的賊寇甚至還動起了軍糧的主意,率眾偷搶軍隊屯糧,偷不走就燒掉,對朝廷和軍隊傷害很大。
其實這樣的事情,在這個時空隨時隨地都是在發生的,而這些事情平時根本沒人管,只是把他們羅列出來,再加上黃琬捶胸頓足地一煽情,頓時就顯得這事情很重要,迫在眉睫,必須要解決了。
而此時黃琬話鋒一轉,直言自己手裡沒兵,話鋒暗搓搓地指向護羌校尉楊瓚和太尉領車騎將軍趙謙。
楊瓚自然不能讓人在演技上超過自己,於是稟奏自己手裡並無空餘之兵馬,又說了一通自己計程車兵每天都在守衛城池云云。
然後這兩個傢伙,居然臉紅耳赤地吵了起來。
不但吵,這兩個人都是當過武官的,說著說著,就掄起了拳頭。
“汝要試試我拳頭硬否?”
“吾拳頭也未嘗不硬!”
於是整個朝堂便要炸開了,兩個人劍拔弩張,拖都拖不住。
而既然是吵架,自然就要有和事佬,這個時候王允便站了出來主持公道,拉攏太尉趙謙商量這派兵剿匪的事情。
於是朝堂上一幫人好歹勸住了要打架的兩個人,大夥兒一通商量,得出一個結論。
兵!的確不夠,但賊!也是必須要防。
趙謙提出,凡是在長安駐防計程車兵,一千人編一個隊,每一個隊都要輪班負責一次長安周邊的巡邏緝匪,每次五天。
這個決定看起來十分公平,不管你是什麼背景的軍隊,既然在長安,安排你抽一千人去巡個邏,哪怕是董卓在這兒也找不出毛病來。
而太尉趙謙、司隸校尉黃琬、護羌校尉楊瓚、長水校尉常洽等人也達成了一致,願意抽調士兵去巡邏。
這個時候樊稠的職位也就是個校尉,不過朝廷剛給他也封了個爵位,他這些日子正成天美滋滋,也沒功夫想複雜的事情,於是也表示沒意見——大家都巡邏,我也巡邏。
王允和趙謙對視一眼,一絲難以覺察的笑意轉瞬即逝。
計劃不錯,開始進行第二步。
於是乎,在排班下軍令的時候,趙謙直接以太尉的名義,把掫城的白波軍士兵也排了進來。
這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