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的資產轉移成歐元。一旦美元失去石油的基礎,美國國債將在國際市場上無人問津,整個美國金融系統將如一棵缺水的植物一樣乾枯腐爛,最後轟然倒塌。美國的經濟與金融霸權也將隨之喪失。
處於生死關頭的美國統治精英竭盡全力要保持美國的金融霸權。透過各種打壓與拉攏(紐約證券交易所將被德意志交易所收購,這是美國統治精英對歐盟的拉動手段,意圖拉攏歐洲,讓歐美金融資本合流繼續支援美國的金融霸權)相結合的手段壓制歐元,保持美元國際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而美國則繼續擴張信用,讓美元氾濫到全世界。在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價格飛漲,糧食與石油價格不斷攀升。其他國家都在為美國輸血。除美國依然享受著低物價、低通脹外,其他國家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卻承受著高通脹的巨大壓力。
多行不義必自斃。2010年年底,美國在北非的阿拉伯盟友突尼西亞突發暴亂。2010年12月17日,一名26歲賣蔬菜水果的大學生小販布瓦吉吉因遭政府執法人員的粗暴對待而自焚身亡。由此引發突尼西亞全國性暴亂,最終迫使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逃亡他國。
20世紀80年代開始,突尼西亞就與美國、西歐關係密切。在政治上,突尼西亞的執政黨憲政民主聯盟加入了社會黨國際,是西方國家承認的民主政黨。在軍事上,突尼西亞成立軍事委員會,軍隊交由美國軍事顧問控制。在經濟上,突尼西亞推行全面對外開放和國企全盤私有化政策。
1988年,本·阿里政府採取全面的私有化措施:開放壟斷行業,允許私有企業參與競爭;允許私有企業接受為國有企業預留的合同任務;國有企業資產出租給私人企業;出售國有企業的工廠、農場、旅館等給私人部門;以國有股權與國有企業所欠銀行和其他私有信貸者的債務相交換。1989年,突尼西亞政府透過新的投資準則,為國外資本和地方資金投資到出口行業實行稅收減免和降低關稅。
表面上看,突尼西亞的經濟改革帶來了希望。1000萬人口的突尼西亞經濟年增長率達到5%,2009年,人均GDP約為3818美元,高於中國。2007年,世界銀行和非洲開發銀行釋出的《非洲國家競爭力報告》中,突尼西亞被評為非洲最具競爭力的國家。
但實際上,突尼西亞經濟卻極為脆弱,腐敗氾濫、貧富兩重天的社會經濟狀況讓這個國家一觸即潰。一方面,掌握政治權力的當地官僚與外資企業榨取了最多的好處,比如貪婪的本·阿里總統家族總資產達到35億英鎊,相當於366億人民幣。另一方面,國企全面私有化導致大批工人下崗失業,很多當地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實際失業率達到30%。全面的對外開放使外資控制了突尼西亞經濟命脈,汽車業、石油開採業等支柱產業均被外資控制,經濟增長的很大部分被外資企業轉移到了國外。而突尼西亞當地則不過是外國廉價勞動力的加工廠、廉價能源的供應地、劣質商品傾銷的低端市場和外國人的買春之地。
美國精英擴張信用,向其他國家轉移危機的策略,引發了諸如突尼西亞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亂局,當物價高漲、失業高企時,脆弱的經濟就要崩潰,政局就要動盪。
突尼西亞的一夜變色引發了伊斯蘭世界的連鎖反應。在高失業率和高物價的雙重壓力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埃及、約旦、敘利亞、葉門等國也連續發生政治騷亂。尤其是埃及的動亂迫使美國在埃及的代言人與政治傀儡穆巴拉克總統下臺。
穆巴拉克的埃及是美國在阿拉伯國家的鐵桿盟友,也是美國的附庸國以色列在中東得以保持不敗地位的支柱。其實,美國統治精英中有大量猶太人,這確保了美國對以色列的絕對控制,以及以色列對美國的絕對忠誠。猶太人在美國經濟金融、媒體、學術和法律界等各個方面都佔有統治地位。美國超級富豪中有1/3是猶太人。猶太人金融寡頭數不勝數,比如雷曼兄弟公司、高盛公司、所羅門美邦公司。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財政部長保爾森、金融大鱷索羅斯都是猶太人。華盛頓與紐約最著名的律師事務所中有40%的合夥人是猶太人。迪斯尼、華納兄弟、米高梅、派拉蒙、斯皮爾伯格都與猶太人有關。克林頓時期內閣中有6人是猶太人,如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國防部長科恩、財政部長魯賓等。在奧巴馬總統的國會中,參議院共有10名猶太議員,佔10%;眾議院共有27名猶太議員,佔6%。
埃及政局的變化預示著反猶太、對抗美國的伊斯蘭世界的崛起。“二戰”以來,在蘇聯的影響下,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