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了,可喜可賀。沒記錯的話,是這個月的22號上映,大家有機會都去影院看看吧,因為電影的票房收入一部分會被捐贈給艾滋病救助慈善基金。而且,雖然這部影片從電影的角度來說,可能不算是最好,但確實是給樂迷最好的禮品,電影中的好些個歌曲都是樂隊的代表作,特別振奮人心,可以當演唱會去聽。並且,作為紀錄片,也算把樂隊的發展都公允地講了一遍,該提到的都提到了,如果是樂隊的粉,應該是非常棒的享受。
再ps我很愛皇后樂隊,但之前有讀者,可能是隻看過波希米亞狂想曲的緣故,總覺得我這篇文主角發展歷程和皇后樂隊相似什麼的,我前陣子更新量太大,所以也沒空解釋。但這次剛好又寫到萬人演出情節了,作為求生欲一向最強的作者,我還是解釋下吧。
英國搖滾樂隊的發展經歷是有固定套路的。所以,我沒專門去模仿那個樂隊,雖然有些情節和梗兒是取材自真實歷史事件,比如之前的英倫大戰(部分細節依然是我自己編的),但樂隊整體的發展脈絡,我只是按套路走的。
英國搖滾樂隊的發展一般都是:幾個人組建樂隊——俱樂部酒吧去演出,運氣好被髮掘;運氣不好就自發巡演,想辦法去出道(早年自發巡演的樂隊非常多,都是為了推廣自己,國內似乎有個詞叫走穴,是類似的意思)——出道後發唱片繼續巡演——遇到問題,和唱片公司對抗,隊員分贓不均(不是),音樂理念不同——各種各樣矛盾,鬧解散。
此外,有三個比較明顯的情節問題(萬人演出就是一個):
第一個情節,我寫超長歌曲,電臺不播這個情節……這個真是非常巧了,我寫的時候,波希米亞狂想曲還沒有國內版本呢。當時,我想寫樂隊出一個超長歌曲,靈感來源真不是皇后樂隊,是因為很多音樂人都有類似的怨氣,比如,齊柏林飛艇、尼爾楊、誰人、大衛鮑伊都曾創作過超長歌曲,並抱怨電臺由於時長問題不給播。沒想到寫出來後,波米國內也有了資源,跑去一看,發現神奇地撞了這個情節。只能說英國搖滾樂隊遇到的問題大體一樣,或者說,bbc的廣播電臺引發了眾怒。但如果仔細看就知道,我文中這一段和波米的情節核心是不同的,我當時想寫超長單曲的目的是想寫漸漸沒落的主音吉他手超長lo問題,幫蘭斯塑造下形象,而波米發超長單曲是要搞新型音樂,歌劇和流行音樂的創新結合;
第二個情節,皇后樂隊跑鄉下農場搞音樂也不是獨有的情節,跑鄉下搞創作這也是個慣例。在他們之前,很多搖滾樂隊,包括披頭士、滾石、克萊普頓、黑安、齊柏林等等,全都在鄉下搞過音樂,大概是遠離人煙,方便思考。而且,皇后樂隊在農場留下的那個錄音室,後來綠洲樂隊也跑去用了一次,在那搞出一張厲害的新專輯;
提到的萬人演出,但要知道,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那天,觀眾曾有四十五萬人;滾石樂隊當年海德公園的演出也有過五十萬人;後來的綠洲樂隊演出也有二十五萬人……不全都列舉出來了,所以,萬人演出也不是什麼特有情節,很多樂隊巔峰期都會有這麼輝煌一段的。只不過,皇后樂隊最猛的地方在於巡演時,觀眾超過一百萬,英國國內超過四十萬,創下了英國史上演唱會觀眾數字記錄。
我很愛皇后樂隊,皇后樂隊的成就也非常偉大,但樂隊發展是個套路,我最早開文時,波米國外都沒播,國內更沒資源,模仿電影情節什麼的,還真談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