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公子遺憾道:&ldo;他們不是不想進京,而是衣衫襤褸又無可投靠,故而過不了城門。&rdo;蘇鸞想了想,此事自然也算是行善,又能幫自己又能幫別人,何樂而不為?思及此,蘇鸞便請求道:&ldo;那榮公子,可否讓蘇鸞也為災民們盡一分力?&rdo;榮公子雙眸閃動,&ldo;那自然是好!蘇姑娘果然是心善。&rdo;人美。不過後面兩個字他只敢在心中默唸。蘇鸞很是高興,當即決斷道:&ldo;小桃,你帶著他們幾個回城將銀票兌了全買成米,之後立馬趕回來。&rdo;&ldo;是。&rdo;聽了來龍去脈後小桃也不敢耽擱,立馬叫上四個護院作苦力,一起回城中買米。蘇鸞則帶著水琴跟著榮公子,去了山後那些災民臨時聚居的地方。災民們聚居的地方還算不錯,是晉江觀此前的一處安置所,有屋遮風避雨。只是山上糧食少,道觀將為數不多的糧食分一部分給他們,使得兩方都拮据。榮公子現在所背的菜蔬,是今日從京中帶回來的。災民們很感激他,在院子裡的幾個災民看到他來,遠遠的便朝他鞠躬。將東西留下後,蘇鸞和榮公子沒有多待,回了山下等小桃他們回來。透過聊天,蘇鸞得知榮公子是耕讀興家,極為貧寒。直到去年考中探花入了翰林院,太師才認為他繼續住在破屋子裡不宜融入京中圈子,故而讓他搬進了太師府住。榮公子初入仕途,俸祿微薄,太師時而為他在人脈上引路,他那點兒俸祿甚至不夠打點之用。故而這一年看似風光,其實也是捉襟見肘。眼下想幫這些災民,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寄人籬下又不好再朝人伸手。而榮公子上回之所以在無邀貼的情況下,厚著臉皮去蘇府參加喬遷宴,其實是為了接近戶部尚書,想求他諫言,給災民們謀求一條出路。&ldo;那戶部尚書如何說?&rdo;蘇鸞好奇道。&ldo;官官相護。&rdo;榮公子坐在石臺上嘆了口氣,又詳細說明道:&ldo;那幾個縣的澇災,本就是因為工部的水利工程監管不善。若諫言上去,工部尚書亦是要被問責的。&rdo;聽到這兒,蘇鸞想著若是她直接去找陸錦珩,這事也不是不可以辦成,只是那樣等同給陸錦珩在朝中豎敵。再說此事若由國家出面解決……還算她的善舉麼?那自然是不能算的,也自然不能給她積福的。這樣想著,蘇鸞覺得還是自己親自動手吧。反正百來口子人,只吃米還吃不垮她忠賢伯府,大不了再把陸錦珩平日裡送她的珍寶首飾當一當。&ldo;小姐,小桃他們回來了!&rdo;出去放哨的水琴興沖沖跑回來。蘇鸞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高興道:&ldo;那開始將糧食往山上運吧!&rdo;護院兒們每人肩扛兩大袋米就上了山,榮公子扛一袋,蘇鸞和水琴則合力抬一袋,小桃留在山下看糧食。原本大家是堅決不讓蘇鸞親自動手的,奈何她認定了親力而為的才是善舉,故而大家拗不過她只能由著。蘇鸞想,現在無非是出些力,出力那可是為了保住小命兒啊!原本照這速度算著要三趟才能運完,然而災民們見蘇鸞幫他們,自此不用再出去討飯,呼啦啦全下了山去扛米。很快便將糧食全搬去了聚集地。接受了眾人的感謝後,蘇鸞便準備回城了。只是這回正好捎著隨便搭車來的榮公子。榮公子不會騎馬,只能與蘇鸞她們同乘馬車。好在的兩個丫鬟陪著,蘇鸞才覺得沒那麼彆扭。回京後, 長街不似城外的官道暢行無阻,故而蘇鸞他們的馬車行駛速度也漸漸放緩。蘇鸞百無聊賴的透過窗牖觀察外面的情形。晡時, 離著晚飯的時辰還早,街道上的百姓多是在採買菜蔬肉蛋之類, 以作晚飯用。一個瞎婆婆左手領著小孫子, 右手拄著一根柺杖,正在魚攤前買魚。攤販熟練的在水盆裡撈出一條大活魚來, 上了鉤子稱重,笑呵呵的吆喝道:&ldo;三斤二兩, 稱高高兒的!&rdo;&ldo;哎。&rdo;瞎婆婆點頭表示買下, 握著柺杖的那隻手開始在腰間摸索, 摸索出一個破舊的錢袋子來, 取了銀子交給小販兒。小販兒高興的收了銀子,熱情道:&ldo;我給您綁上個草繩好讓您提著!&rdo;瞎婆婆滿意的點了點頭。小販兒將那條稱完的大活魚抱起後,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手心裡一滑,魚兒便躥回了水中!小販立馬伸手進去撈,很快便在盆底的某個角落裡撈出一條明顯小一號的魚。動作麻溜的在魚唇上串了麻繩, 遞給瞎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