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相和李大人愣愣的對潘辰點頭,甘相看了幾頁之後,乾脆把位置讓給了李大人和曹大人,方大人,李大人是戶部尚書,管著司農部,但實際做事的卻是司農部,曹大人和方大人仔仔細細的將資料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連連點頭,曹大人頗有感慨:
“潘昭儀所寫,彷彿各地皆陳列於眼前,無不詳盡,就算是我們方大人所瞭解的地域差別都沒有潘昭儀所寫的這些詳細,東北地區地大物博,人口稀疏,的確適合種植林業,以及種植一些對地理要求不太高的作物,而西北邊,地勢平坦,少山川湖泊,算是缺水之地,地貌偏幹,適合一些旱地作物,南方的氣溫比較適宜打量耕種,蔬果,桑蠶,水稻之類……說句不怕皇上怪罪的實話,這些歸納其實我們司農部曾經也做過,但卻無一人可以將此歸納的如此詳盡,潘昭儀此舉乃是大德大義,不僅僅是解了司農部的困境,這個歸納臣敢說,若能參照著完成,那必是利國利民之事,天佑我大祁啊。”
甘相和李大人對視一眼,李大人說道:“確實,這份歸納,是臣看過最為周到詳細的,臣曾經也看到過司農部做的歸納總結,卻連潘昭儀的十分之一都及不上,畢竟沒有這麼一個博覽群書,又對各地有深刻研究之人出面,潘昭儀實乃大才也,李某佩服之至。”
潘辰連連擺手,聽聞誇讚總是讓人開心的:“沒有那麼厲害,李大人謬讚了。”
甘相接著說道:“潘昭儀不要謙虛,別說李大人佩服之至,就連我這個不懂農業之人,都能看的出來,潘昭儀確實盡心盡力,這般詳盡的歸納總結,若非心繫大祁百姓,是絕對寫不出來的。潘昭儀用心叫人敬佩和感動。”
潘辰聽他們一人一句誇獎,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低下頭略帶羞怯的誠懇道:
“我,我就是想學以致用吧,從前看了很多地況地貌的書籍,想著若是能因此興盛農業,也算是造福百姓的好事,要知道,農業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從前士族之所以能夠壯大,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掌握了百姓的命脈,圈地自重,奴役百姓為之效命,卻只給百姓很少量的一些維持生計的酬勞,經過數百年的侵吞之後,才形成了如今這老樹盤根般錯綜複雜的勢力,若想改革,那便要從最根本的地方開始,並且這種事情急不來,必須日復一日的堅持,涉及部門人員眾多,管理起來才是最困難的,我提出的不過是個大概方向,但實際上還要靠諸位執行,執行才是成事的關鍵。”
甘相和李大人又一次為潘辰所言敬服,紛紛禮賢下士,對潘辰作揖行禮,表達敬意,潘辰品級比他們低太多了,趕忙退到一邊去,福身回禮。
曹大人對祁墨州與潘辰說道:
“此歸納,小臣想帶回司農部認真學習一番,不知皇上和潘昭儀是否准許?”
祁墨州看了一眼潘辰,潘辰表示自己沒有意見,祁墨州才對曹大人點頭道:“可以。若是有什麼不對或是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來找朕,朕會替你問潘昭儀的。”
曹大人聽後,大喜過望,趕忙上前與祁墨州謝恩,李大人也提出告辭:“那臣也告退,此事事關重大,臣亦回去與曹大人一同商看,若有不懂之處,明日再來詢問。”
祁墨州准許之後,三人便上前行禮告退,甘相不管戶部之事,便未隨行,待李大人離開之後,甘相才到潘辰面前,笑著問道:
“早就聽說潘相府中有座琅嬛書院,飽含藏書,其中必不乏地理志,潘昭儀憑著一些書籍上的記載與記憶,便能一化百,百化千,實在是不容易啊。”
原來甘相是以為潘辰所學都是在潘家的琅嬛書院之中,潘辰心中一曬,潘家的琅嬛書院,那都是給嫡子嫡女準備的,她一個庶出,還真沒資格踏足那裡,不過,也沒法和他們細說自己到底是看的什麼書,既然他們誤會,那潘辰便也不做解釋,莞爾一笑,算是回應。
“上回皇上與臣說起潘昭儀的一些見識,說實話,臣當時是不相信的,哪怕是後來,見了潘昭儀本人,臣都覺得不太敢相信,因為潘昭儀所言之事,就算是一介學者大家亦未必能夠企及,士族制度的腐朽乃前朝滅國之根本,我大祁初立,斷不可走前朝老路,因此革新是必須的,當時大家想了不少點子,卻都沒有潘昭儀那寥寥數語精闢,發展農業的確是立國根本,老百姓有飯吃了,日子過好了,賦稅才可上交及時……”
聽到甘相說到這裡,潘辰又忍不住打斷:
“相爺所言差矣。發展農業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讓百姓吃飽飯,然後交足賦稅,事實上,我一直認為,單靠百姓交賦稅的國策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