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截留。
這麼說來安佳氏,豈不是做得比那些富得流油的鹽商還要有錢?比他這個皇帝還富有?
留兒子說了幾句話後,皇帝不客氣的將銀子留了下來,他的小金庫乾涸了許久,已經許久沒有進項了。
這麼多銀子,完全可以貼補這一次南巡的花費嘛。
雖然每次皇帝南巡都從簡,極力的降低百姓的負擔,但官員哪裡敢隨意敷衍,有些還是免不了的,這些花費都要攤分到當地百姓頭上,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
皇帝也無可奈何,只能睜一隻眼閉隻眼。
總不能不南巡吧?南巡河工可是重要的國策!
四爺離開後,皇帝就開始派人查敏寧在江南的產業,不過兩天時間就得到了回稟,敏寧這些年雖然賺的錢多,可大部分錢都被置辦成新產業。
工廠裡的流水線,靠著水利水車紡織布匹,打造鋼鐵等等,都令皇帝大開眼界。至於其中低價印書這事就忽略了,不過是自費印醫書,也是為大清的醫學做了貢獻。
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產業完全可以借鑑過來,比如那流水線,造辦處,以及內務府的工坊都可以借用。
皇帝又往下翻,發現敏寧旗下的田地出現了高產的外帶糧種,他深思了一下,應該是她那莊子研究出來的。
前兩年在京城裡沒看見有動靜,還以為安佳氏是想藏著掖著,沒想到早就在江南這塊地方種開了。
還有一些工具的改良,銀行那神來一筆的貸款,令原本百姓無法承擔的農具、耕牛等大件,完全可以貸款購買,每年只要付少少的銀子加利息即可。
到了災年也不需要賣兒賣女渡過難關。
皇帝深知,光這一點就是一大善施,沒有了沉重負擔每年也可以有節餘的糧食,來年就算遇到災害,也能夠自己挺過去。
老百姓最淳樸,只要不是被逼的活不下去,還是很容易知足的。
特別是還有一個現象引起了皇帝的注意,農具的改善,使糧食翻倍,農民也比以往減輕了負擔。
許多糧收之後的農民,就會揹著布履出門打短工,原本短工進城賺不到什麼錢,但是這些年隨著江南一帶工廠遍地開花,出現了用工荒。
許多工廠的管事,甚至帶著銅錢下鄉去招工,這個現象當地官員的注意,雖然也稟報了上來。
當農民從土地上移開,這可不是個好現象。
千百年來,農民可都是跟土地綁在一起,從來沒有出現這種大批次進城務工的現象。
皇帝有些頭疼,不知道這種事是好是壞,因為歷代皇帝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這樣想著皇帝決定還是先看一看,若是真出現不好的情況,再打壓下去。
不過江南商業繁榮,糧食豐產,百姓安居樂業這一現象還是令皇帝非常滿意。
自他登基以來,天下這些年修生養息,如今總算有了成果。
令他驕傲的是,如今的大清比前明人口翻了好幾倍,大清帶來的土地與大明的版圖合併,整個大清板面也擴大了許多,還剷除了天花。
光這最後一項政績,就足夠令他自豪,可以光明正大的說,大清替明是上天的指示,至於是非功過,就留由後人去評論吧!
在揚州呆的幾日,皇帝除了看戲就是宴請各地官員,敏寧是看呆了,皇帝呆了幾天,幾乎就是宴請了幾天。
四爺也陪著喝了幾天酒,每日都是酩酊大醉,想當初還是一個不善喝酒的少年,如今已經有了一定的酒量。
敏寧看著四爺,每次回來都要大吐一場,心裡心疼都不行,這還是在江南,要是到塞外去,跟那群更加豪爽的蒙古郡王喝,那得喝成什麼樣子?
難怪這些年,四爺的酒量見長,還不時一個人可以在府上小酌,大概就是在鍛鍊酒量……
這一日,皇帝看完戲後,還沒有去赴宴,先是將四爺叫了去。
“老四……”皇帝欲言又止,臉上滿是一言難盡。
“汗阿瑪,有什麼事需要囑咐兒子,您儘管說。”四爺開了口。
皇帝翻了翻桌上面的摺子,遞給了四兒子。
“老四,之前朕派人查了安佳氏那些產業,卻查出另一樁舊事了,你自己看吧。”
四爺心沉了下來,莫非安佳氏又做了什麼事被汗阿瑪發現了?
四爺一邊想著該怎麼幫安佳氏兜下來,一邊翻開了摺子。
剛開始還看得漫不經心,接下來他的眉頭深深的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