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3部分

普法戰爭時他的前輩們攻陷了巴黎,為了消除任何未來的法**事威脅,新統一的德國併吞了阿爾薩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內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國暴露於未來的入侵前面。

法**事工程師於是以沿著一百五十英里法德邊界的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築了一系列堡壘。東南從瑞士的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止。開始。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

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設計了一個寬闊的缺口,作為準備敵人進入的巨大陷阱,然後用從掩護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體中發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殲滅。

這個龐大的要塞群始終是德國參謀本部心頭的一塊巨石,凡是針對法國的作戰計劃始終要圍繞這個。要塞群來制定。

凡爾登以北約二十英里,就是盧森堡、比利時和崎嶇的阿登森林,這是法國人的要害。

面對著這種難以克服的稜堡,施裡芬設計了一個透過廣闊的比利時平原侵入法國的戰略。這個小小工業化國家,提供了有充分鐵路、公路、河流和運河的一條不費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國的邊境是不設防的。

漢斯當初在巴伐利亞步兵師服役時,便曾經研究過從比利時向法國迂迴作戰的可能,四下裡研究對法作戰戰略,是德**隊普遍的風氣。

這次中國國防軍在遠東與西伯利亞的進展,直接影響到了施裡芬計劃最終的實施。

他也知道施利芬在輔佐老毛奇與瓦德西時,便時法國與俄羅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經歷了拿破崙戰爭的法國,雖然在普法戰爭中失敗,並失去了盛產鐵礦的阿爾薩斯和洛柵一其陸軍卻雄風不減,在歐洲處幹領步地位。是統的德噫舊,司在歐洲大陸上最大的敵人。

反觀俄羅斯,雖有上百萬常規部隊,但裝備落後,戰略思想仍舊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當德國的克虜伯大炮、毛瑟槍已經馳名世界,德國參謀本部正在著重研究馬克沁機槍的價值時,俄羅斯計程車兵不少還以綁了尖刀的木棍作為唯一裝備。

同時,俄羅斯廣闊的領土、落後的鐵路網和老化的戰爭動員機制使得俄國的戰爭反應速度大打了折扣。

德**界普遍為施裡芬的這個大膽的構想所吸引:利用德國兵力動員迅速的優勢,先行擊敗法國,而後回頭集中力量對抗俄羅斯。

施利芬判斷,俄羅斯落後的軍事動員體制使得俄國至少需要捌8周才能完成對德國的軍事集結。

而在這段時間內,擁有毛奇時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鐵路網,德國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軍事集結並打敗法國。

這就是“施利芬計利”的基本戰略思想,以三個字來概括。就是“時間差”。

德國全部作戰兵力對俄國戰線和法國戰線分配的比例為 :8。

即開戰初以少數兵力。舊個師和一些地方部隊,在東線藉助當奧匈軍隊遙相呼應,來和龐大的俄軍周旋,目的是在法國崩潰之前,把俄軍牽制在東普魯士邊境地區;於此同時,在西線集結大部兵力進攻法國。

用於西線的全部兵力又分成左、右兩翼,分配的比例為 :7。在西線全部兵力的刀個師中,強個師都分配在旋轉的右翼上,舊個師作為旋轉的樞軸佈置在面對凡爾登的中央地段,僅以個師部署在珀公里長的法德邊境上,構成德軍左翼。

很明顯,施裡芬要把左翼消弱到最低限度以使右翼達到最大的攻擊強度,即使法軍攻入洛林,將德軍左翼壓迫到萊茵河一線,也不能妨礙德軍右翼穿越比利時的迂迴進攻。而且法軍主力東進越深入,以後的危險也就越大,因而也就留下了誘敵深入的餘味。

當德軍右翼迂迴成功,席捲整個法軍後方時,深入德國境內的法軍因遠離後方就更易崩潰。

這好比一扇旋轉式門。越是用力推前面一扇門板,後面旋轉過來的另一扇門板打在背上的力量就越大。

左翼的任務是牽制法德邊界上法軍主力的正面,如果頂不住,就後撤以引誘法軍向萊茵河深入。進入梅斯和享日山脈之間的“口袋。”將其捆住。

如果右翼礙手法軍後撤。就緊咬不放,從正面協同聚殲法軍主力。

右翼的任務是繞過法德邊界上法軍主力的正面,向其側面實施戰略迂迴,從背後將法軍主力全部包圍,逼迫法軍向德國和瑞士邊境潰散。最終使整個法軍主力落入一個巨大的包圍網中加以毀滅。

在這個巨型的輪轉運動展開時,為確保右翼兵力的絕對優勢,預定從左翼再抽出兩個軍來增強右翼,以保持最初強大的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