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4部分

隨後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mén的內哥羅和土耳其為另一方的戰爭。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塞爾維亞由於未得到通往亞得里亞海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亞劃出馬其頓的一部分作為補償;希臘要求領有馬其頓的南部和西sè雷斯。未參加同盟的羅馬尼亞則要求佔有南多布羅加。

1913年6月1日,塞、希秘密訂立反保同盟,羅馬尼亞旋即加入。6月29日,保對塞、希發動突然攻擊,遭到猛烈抵抗。土耳其yù乘機收復失地,於7月16日向保加利亞發動進攻。7月29日保加利亞力屈乞和。8月10日簽訂了《布加勒斯特條約》。依約,塞取得馬其頓的大部,希取得馬其頓南部(包括薩洛尼卡)、sè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島,羅取得南多布羅加,土收回東sè雷斯和亞得里亞堡,mén的內哥羅的領土也有擴充。透過兩次巴爾幹戰爭,塞爾維亞實力大為增強。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的結果是土耳其收回了部分失地,是大贏家。保加利亞喪失了大片領土;更加徹底地投靠了德國和奧匈帝國。塞爾維亞和希臘雖然獲得了不少的領土但是徹底惹怒了德國和奧匈帝國;只能投靠英法。俄國成功地攪渾了巴爾幹局勢;本來打算控制羅馬尼亞的但是受制於英法德奧的反對沒有成功。結果各國的矛盾更加jī化了。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結束的政治結果是,各國陣線分明。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已傾向於德、奧,而塞、希、羅已與“三國協約”聯成一體。其次,巴爾幹幾次戰爭中,塞爾維亞得到壯大,與奧的衝突已越來越嚴重。塞想從奧手中拿回bō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組成大塞爾維亞,而奧匈如不擊敗塞就難以保證其繼續佔有bō黑。第三,俄、奧幾次因塞而劍拔弩張,都因法、德而退讓。現在彼此陣營分明,矛盾深化,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都已有所準備,衝突爆發已不可避免。

兩次巴爾幹戰爭不僅未能解決巴爾幹諸國間舊的矛盾,而且還增加了它們的新矛盾。馬其頓被幾國瓜分並未取得當地人民的同意;羅馬尼亞佔領南多布羅加也決非當地人民的意願;保加利亞對希臘和塞爾維亞版圖的成倍擴大而極為不滿,曾多次表示要修改《布加勒斯特條約》。新的矛盾和利益衝突促使巴爾幹諸國的力量重新組合,即原來的巴爾幹同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兩個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集團與保加利亞、土耳其集團。這兩個集團的背後又分別由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勢力支援著。

巴爾幹戰爭增加了帝國主義列強內部的磨擦。各大國在巴爾幹的經濟利益和勢力範圍決定著各自的政治態度,在具體問題上明爭暗鬥,但為了各自集團的戰略利益,互相又有所讓步。

這些暫時的讓步雖沒有引發歐洲的大戰,但卻加深了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的敵視和對立,刺jī了普遍的擴軍備戰。特別是協約國支援的塞爾維亞,由於它在2次巴爾幹戰爭中是最大的贏家,領土擴大1倍,人口由300萬增加到近450萬,勢力和影響進一步擴大,這對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擴張計劃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奧匈多次宣稱要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這就使得巴爾幹地區成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火yào庫。

1910年4月開始,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害怕大戰爆發後英國會沒收他在英國定製的戰列艦,於是轉而把訂單jiāo給了遠在世界東方的另一帝國,中華帝國。

事實上,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後來英國參加日德蘭大海戰排水量23000噸的愛爾蘭號戰列艦就是英國為土耳其建造的瑞斯薩迪赫號,由於土耳其參加軸心國,所以此艦被英國政fǔ沒收。日德蘭海戰中,其被分配到第二戰列艦分艦隊。

第兩百一十八章 戰爭爆發

914年5月,德國參謀長xiǎomáo奇同奧匈帝國總參謀長會談,討論對塞爾維亞的戰爭計劃。隨後,斐迪南到其科諾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舉行會談,為發動戰爭預先確定行動方針,他們都認為,俄國國內困難較大,無法chā手巴爾幹戰爭。德皇建議奧匈利用這一有利形勢進攻塞爾維亞。

威廉二世還明確向斐迪南保證,假如俄國chā手奧塞衝突,德國將援助奧匈。在德國的大力支援下,奧匈決定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薩拉熱窩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時間選定在6月28日,這一天是塞爾維亞被土耳其征服的紀念日。這次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出動了兩個兵團,斐迪南夫婦決定親自前往薩拉窩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