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2千多人,但有3千多巴基斯坦的宗教極端份子加入其中。他們部署在坎大哈西南的邊境城市斯平布林達克一帶,作出進攻坎大哈的姿態,在巴基斯坦一側巴軍更是部署了第1裝甲師和第5步兵師作為威懾。從阿巴邊界到坎大哈公路距離才1百多公里,坦克高速行進的話只要一個多小時就能抵達。
7月9日這2支塔利班武裝同時發起了進攻。向坎大哈進攻的第2軍第1天連連突破了地雷陣、阻擊線,以犧牲1千多人的代價推進了25公里,還算順利。可是第2天中午時分,在離邊境35公里的一處峽谷地帶遭受了人民軍主力部隊的阻擊。這裡的山地不算險峻,但是在守軍的坑道工事、遠端火炮的打擊下,連續2天的強攻也未能奪取峽谷兩邊的山頭陣地。在陣地前塔利班已經丟下了1千多具屍體,絕大多數是被守軍的遠端火炮的空炸榴彈擊斃的。坎大哈的軍民進行的大規模動員,其實都是做給國際輿論看的,顯示臨時首都人民保衛勝利果實的決心。塔利班知道沒有巴基斯坦正規軍的支援是難以突破人民軍防線的,好在這裡也不是主戰場。第2軍就與人民軍膠著在這裡。
他們試圖繞道,以及開闢新據點的企圖都失敗了。這裡附近的每個村寨和小山鎮都是堡壘,佈設了地雷陣、街壘和通往外面的交通壕。塔利班派少量的兵的話根本就攻不動,如果出動大軍,村鎮的居民就撤走,都是堅壁清野。一到夜間那些散出去的小隊就會失蹤。大軍的每升油料、補給品,可都是從巴基斯坦弄來的。他們等待“上面”的決定:巴第1裝甲師和第5步兵師何時參與作戰?
不過中路大軍的收穫比他們大得多。第1軍連續3天的猛攻,以慘重的代價突破了三道防線逼近了喀布林。不過這裡是必保的方向,所以傷亡的4千多官兵迅速得到了補充。7月13日塔利班向喀布林發起了猛攻,可是這次卻出奇的順利,到傍晚時分塔利班的戰車衝入了空無一人的市區。這一下塔利班的頭目與他們的主子都懵了,他們想不到市民如此與他們決絕。
哈貝特爾自然要大吹大擂一番,拉起了一個班子,於7月14日宣佈成立阿富汗政府。這次宣佈的政綱可都是經過美國人審定的,美國人自己先不忙於承認,除了巴基斯坦、沙特、阿聯酋這“老三家”外,總算有菲律賓、馬來西亞、科威特,第2天居然有英國加入了承認的行列。可惜英國也沒有號召力,暫時沒有人肯跟進了。最大的問題是城裡沒有什麼居民了,連老人、孩子算上也不過5萬人。於是塔利班讓原來在巴基斯坦難民營中的人前來喀布林,城內的秩序頓時大亂起來。他們的食品還得從巴基斯坦運來,否則更要出亂子了。
再說伊朗方面,“伊斯蘭統一黨”武裝基本被消滅後,德黑蘭方面大肆叫囂,“哈扎拉族在阿富汗受到了迫害”、“穆斯林在阿富汗將被共產黨滅絕”,“必須發動聖戰解救阿富汗的伊斯蘭”…。當然他們並不只是叫叫而已,從6月上旬開始重新武裝統一黨的武裝,他們也不再掛“北方聯盟”的牌子,乾脆稱為“聖教軍”。此時伊朗把阿赫茲·拉多架空為“精神領袖”,由不知哪裡冒出來的圖哈茲·魯甘出任聖教軍總司令。居然一下子建立了1個軍、2個師號稱3萬人,哪裡有那麼多哈扎拉族能來“參軍”啊,實際上裡面不但有伊朗的正規軍,而且有大批的“革命衛隊”的人加入其中。
伊朗還調集了35億美元從俄國進口了大量的武器,讓波諾馬廖夫總統大大地發了一筆。此時美國也宣佈放鬆對伊朗制裁,幫助修復和升級了一批老的裝備。一時聖教軍士氣大振,不過在白山的北部他們始終打不開局面,伊朗方面也覺得要從白山和班迪突厥斯坦山區的北部反攻馬紮裡沙里夫,難度太大。於是大軍借道伊朗在赫拉特以西地區結集,準備攻佔阿富汗西部重鎮赫拉特。
7月5日統一黨的聖教軍在總司令魯甘的率領下,從邊境的科赫桑向阿共人民軍發動了進攻,他們宣稱將消滅阿共,與塔利班建立聯合政府。可是他們的攻勢遭到了重重阻截,當地的民眾剛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吃了幾天的飽飯,竟然又遭到了匪徒的騷擾,無不義憤填膺。這裡的民眾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首先把公路兩旁大片區域的老弱婦孺遷移到遠處的山區,留下的青壯年組成民兵聯防隊協助主力部隊阻擊敵軍。每天夜裡聖教軍都會受到Q-6和武裝直升機的打擊,更要命的是他們只能佔領公路兩旁的一些地域,根本也不敢深入到遠處建立統治區。那些逃到伊朗或邊境的難民也不是那麼可靠的,弄到聖教軍只得部署一半以上的兵力來保衛後勤通道。
直到7月13日伊統黨的聖教軍也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