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六個月,張凡虎剛來的時候族中有五個小孩子:智靈、樹枝、樹葉,還有就是這兩個小孩,其中一個是五六個月大的小男孩,另一個是一歲多的小姑娘。史前的孩子可不會像現代的小孩那麼矯情,他們父母也不會太溺愛他們,一歲左右的小男孩就能滿地瘋跑了,他與他兩歲的小姐姐還有半歲多的小弟弟斑馬白墨是最要好的夥伴。
今晚的儀式免不了又是隆重而熱烈的,看著如今漸漸走向強盛的部落,老族長激動得熱淚盈眶。第二天,大荒族的獵手們都走了,看著他們戀戀不捨看著族中的各類設施,然後看著他們曾經族長羨慕的眼神,誰都能看出他們的不捨,只是估計他們的女祭司和幾個老頭子早有交代,所以在度過一個美妙的夜晚之後,他們拿著兩張弓、兩個陶鍋興奮地踏上了歸途。
看著對方的激動神情,張凡虎何嘗又不是踏上了一條讓人振奮的道路呢。
“智力!智速!”張凡虎向著小湖跑去,今天,造紙的時刻來臨了。
第一百一十四章:史前造紙
蔡倫造紙法分五步:煮、搗、攪、撈、晾。在後世人們又稍加改動,在我國民間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某些地方都還有殘留的民間製造工匠,這些古稀甚至耄耋高齡的老人是我國最後一批這類手藝的傳承人,可惜有人傳給他們,而他們沒有人可傳承,這就是文明的悲哀。歷史滾滾的車輪向前跑著,那越來越快的車輪追上了許多又拋棄了多少?誰也不知道。
紙其實就是一些纖維的有條理地密集集合體,在很久之前我國古代人們繅絲養蠶,在沸水中抽取蠶繭中的蠶絲,最後一些質量較差的蠶繭就用漂絮法抽取蠶絲,這樣最後用竹篾席在水面上撈取蠶絲後就會在竹蓆上留下一層纖維薄片,等把席子曬乾之後就會留下一層可書寫的物質,這就是最原始的紙。西漢時期就是用上等的蠶繭或者棉絮製作,所以成本才會太貴,而蔡倫改進後的方法換湯不換藥,雖然材料全部替換,但是原理是相同的。。
造紙最主要的就是把植物中的粗纖維提取出來,最好是把粗纖維變味稍細的纖維並把其餘雜質出去。這就是紙的優劣區分了,它們最初的原料是相同的,但是製造方法不同結果就不同了。所以人們都努力地把原料中的粗纖維變細,需要的工序大多數都是為這個目的,民間比蔡倫多一種方法就是“切”,把煮過搗軟後的樹皮用刀按一定條理來切細,再放入搗漿池。
非洲大草原上其實能造紙的植物很多,比如尼羅河岸的紙莎草和幾乎所有的樹,但是以張凡虎現在的狀況他顯然沒有實力打樹的主意,至於纖維合適的紙莎草在距南非數千公里外尼羅河沿岸,就算是史前十萬年與現代的非洲環境不一樣,張凡虎也沒有在安寧費發現它的蹤影,現在最好的就是樹皮了。
樹皮,這是很多古老方法造紙的首選材料,易收集又易加工,而且最後出來的紙質一般都不錯,所以張凡虎也選這個。猴麵包樹,樹皮合適,木質也柔軟,最重要的是這是非洲大草原上數量排名第二的樹,更何況它生命力頑強,即使剝去外表大半樹皮對它也沒有多大傷害,所以這是張凡虎的首選材料。
在這之前他還讓族人們進行了他們第一次的刷牙,被張凡虎軍刀稍微拍碎的阿洛樹枝一放入水被拍部分就分散而開,然後張凡虎在大家的注視中喝了一口椰碗中的水,接著用毛茸茸的樹枝頭部慢慢刷牙,白色的泡沫從他口中緩緩冒出來,看得族人們心驚膽戰!雖然看上去有些可怕,但是這是他們神人做的,而且看上去他很享受的樣子,所以大家也都照仿。最先動手的是智靈和智力,一個是因為女孩子的好奇好玩,另一個是無條件地服從與信任。
在湖邊刷牙回來,族人們都不停地咂咂嘴,像自己的牙齒全換了不習慣似的。在一個備用的新陶鍋中,張凡虎裝了一半的湖水,然後放入一大把猴麵包樹皮,這些樹皮很薄是從小樹枝上剝下來的,樹枝也被錘破放入鍋中。大家不明白他們的神人是餓到了這種地步,還是吃膩了海鮮、角馬等肉要換換口味,並且相當重口味——連樹枝也不放過。
張凡虎這次不是煮,而是在慢慢燉,知道兩個多小時後,陶鍋中的水都燒乾了一般後後才停下來,最後被煮得軟綿綿的樹皮和樹枝被張凡虎撈出來,放在那棵族人們坐的倒地猴麵包樹幹上,接下來就是第二步搗了。
古代人們錘擊樹皮都是用木頭而不是堅硬的鐵器,這是為了防止已經被煮過的纖維被硬物破壞影響造出來紙質。要先做好一件事必須要用心,有超乎常人的耐心,錘擊樹皮不僅要用較為柔軟的木槌,而且速度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