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官代天子守牧一方,這是該做的,不用謝。”呂蒙正笑著打聽道:“小娃娃你的名字是崔瑛?算術是跟誰學的?”
“小子是叫崔瑛,算術是和村裡的秀才公學的。”崔瑛將原身的身世簡單說了一下,除了增加了一段與村裡秀才學習的經歷,沒有任何作假。
“你數算本事學得如何?會擺弄算籌麼,看得懂帳麼?”呂蒙正一手拎起崔瑛身邊的柴火,一手牽了崔瑛向城裡走,嘴裡還逗小孩說話。聽到崔瑛的身世,呂蒙正就打消了找幕僚的想法,但他看崔瑛相當順眼,他的長子剛出生不久,如今正是父愛滿腔的時候。看崔瑛雖然氣色不好,瘦瘦小小的,卻腰挺背直,眼睛有神,一看就是個讀書的種子。另兩個孩子一個憨直可愛,一個有擔待義氣,都是好孩子。
“我學的是珠心算與筆算的法子,不擺算籌,但看個流水帳問題不大,《九章》裡的題我也都會解。”崔瑛對數學非常自信,不說大學數學難度完爆唐宋時期的古人,就他五六歲時候老媽送他去學的珠心算放古代也是逆天的存在。
“小孩子可不能說大話?”呂蒙正笑著說。
崔瑛一邊要接過呂蒙正手裡的柴火,一邊說道:“您要我算日蝕發生時間那肯定不行,但看一本流水帳可能也就一刻鐘吧。”
呂蒙正先拒絕將柴火遞給崔瑛,反而背到了身上,笑著說道:“沒事,早個兩三年我也是住在寒窯裡,日日背柴換糧的,這點柴火不算什麼。你們好好唸書,以後也能當官,過好生活。”見一邊的衙役很有眼色的將另兩個孩子的柴火也背了,才轉而嚴肅地對崔瑛說:“積年的老書吏都不敢說一刻鐘清一本帳,口出狂言不是君子所為。”
“非是小子口出狂言,大令儘可一試。”
呂蒙正安排衙役將柴火送回撫孤院,帶著三個孩子回了縣衙後宅。
陳家兄弟倆吃了晚飯,隨著僕人到客戶休息了,穿來半個月終於吃了頓正經飯的崔瑛也隨呂蒙正去了書房。
呂蒙正遞給崔瑛的一卷剛從妻子劉月英手裡要來的家裡流水薄,崔瑛要了兩張厚實的紙箋,又用小刀削了一支廢筆管做了蘸水筆,才展開卷薄,蘸了墨汁在兩張紙箋上做起記錄來。
崔瑛小時候練過珠心算,後來為了幫老媽和學校裡的叔叔阿姨算試卷分,這功夫也沒撂下,雖然沒有世界紀錄那種30筆不到兩秒的神速,但也只是稍慢了一些而已。
“這帳面上結餘一貫二十三文,另有五筆計算有誤,實際應當結餘一貫三百三十六文。”崔瑛用指甲在有問題的記錄上掐了一下,而紙箋上除了崔瑛怕記不住數字而留下的一點記錄外,什麼也沒有。
呂蒙正看著剛剛燒起來,連味道都還沒逸散開的香,有點傻。
第3章 獻書(修)
崔瑛一夜好睡,呂蒙正連夜派人到主薄那裡將流民營的帳本並縣裡的田籍稅薄都收了回來。
第二天一早,崔瑛和陳家兄弟倆用完早餐,見呂蒙正將兄弟倆安排回了撫孤院,便進了書房。呂蒙正到任不足一年,組織流民營不過三個月,帳冊並不是很多,又是經摺裝的,疊在手裡也沒一掌厚。崔瑛還是用昨晚那支蘸水筆,藉助鎮紙在厚紙箋上打出格子,將日期、在營人數和領取糧食一一填入,花了半天功夫便製出了一張逐日變化的清單,帳目問題一清二楚。
呂蒙正只見那瘦弱的小孩子開啟一冊帳本,以他根本沒看太清的速度翻過,在紙箋上填上幾個數字,然後又開啟一本,用他算了一冊帳本的時間算完了全部,而且全對。
叫下人端了一碟點心上來,看小孩一邊吃一邊又將剛才算過的帳本再翻了一遍,呂蒙正終於有點按捺不住了。
“算完了?”
“嗯,再驗算一遍免得出錯。”崔瑛將嘴裡那一小塊米糕嚥下,說道。
“你先生教你用天竺數字的?”呂蒙正問。
崔瑛寫的是阿拉伯數字,由印度人發明的,歷史上到了宋代晚期才由阿拉伯人傳入中國,不過呂蒙正因為年青時寄寓在寺廟裡,認識了一些天竺來的苦行僧,所以也認得這些數字。
“先生只教了數算和識字,數字是跟一個過路的番僧學的,寫起來快。”崔瑛答道。
呂蒙正接過結果,將帳本上有問題的地方謄寫了一遍,讓衙役去將主薄和書吏帶到縣衙裡看管起來。然後看崔瑛將點心都放下了才開始和崔瑛聊起天來。
兩人一聊就聊到下人敲門問晚飯的事,呂蒙正才發覺他和這孩子聊了整整半日時光。
他驚奇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