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8部分

“應該不是什麼大事,否則的話,國史裡肯定會記載。”一名讀書人推測。

十名顧問退下,東海王又出了一個主意,“讀書人不行,陛下應該找那些熟悉文書的老吏。”

韓孺子還真想起來一位,將中司監劉介叫進來,問道:“京城的奏章副本每天都是誰放在桌上的?”

“是我。”劉介回道。

“誰交給你的?”

“中書省官員。”

“在京城也是這個順序?”

“對,中書省整理文書,再由宮裡的某人轉交給皇帝,通常是中司監,陛下也可以指任他人。”

“劉公做這件事就很好,把隨行的中書省官員叫來。”

人很快就到了,“微臣中書舍人趙若素拜見陛下。”這是一名三十來歲的中年人,頗有幾分未老先衰的樣子,一看就是久做文案之人。

中書舍人沒資格參加朝會,韓孺子對趙若素只有模糊的印象,他總是混在一大堆隨從當中,離皇帝很近,中間卻隔著重重障礙,若不是皇帝召見,他永遠也沒機會與皇帝直接交談。

韓孺子有點猶豫,此人不像是直言敢諫的人,自己對他一無所知,想了想,還是問道:“你是中書舍人,能看到從前的公文吧?”

“是,陛下。”

“最早是多久以前?”

“每隔十年,中書省與秘書省會一同抄寫歷年公文的副本,微臣有幸參與過一次,見過太祖定鼎以來的全部公文。”

韓孺子吃了一驚,東海王也不相信,“全部?摞在一起比山還高吧,你能看完?”

“微臣擅於辨識錯訛之字,負責初校,重抄的公文微臣都要過一眼。”

“這不叫看,頂多算掃,你當時連公文上寫的是什麼內容都不知道吧?”

“大部分不知道,有一些還記得。”

東海王冷笑,還是不信。

韓孺子不想在小事上計較,直接問道:“朕問你,對關東商戶的徵重並限制入關次數是何時規定的,你有印象嗎?”

“有,這兩項都是太祖登基第一年定下的規矩。”

韓孺子與東海王互視一眼,都沒料到這位不起眼的中書舍人居然真記得一百多年前的公文。

“太祖為何定這麼高的稅?”韓孺子問。

趙若素想了一會,回道:“當時的一份奏章裡說,關東民富,人心仍向趙、齊,必須徵以重稅,以斷其造反之資。”

太祖定鼎之初,趙、齊兩國的勢力還沒有完全肅清,而且不限於現在的趙、齊,面積要大得多,因此太祖有意壓制關東。

“大楚已綿延多年,當初的趙、齊兩國早被百姓遺忘,為何重稅未減?”

“微臣不知,微臣所見的公文之中從未提起此事。”

東海王這時候的反應就快了,笑道:“這有什麼難解釋的,關東商戶負擔得起,他們這些年還不是越來越富?至於京城,用慣了這筆收入,突然減少,反而不適應,所以就一直保留,公開的理由就說這是太祖定下的規矩,不能改。”

“太祖定下的規矩真不能改嗎?”韓孺子覺得重稅可以稍減一點。

東海王撇撇嘴沒有回答,趙若素道:“從來沒人說不可以,但禮部可能會提出反對。”

“禮部?”韓孺子不明白這與禮部有何關係。

“每年臘月,禮部要在太廟祭祖,其中的一項儀式是稟告陛下一年來的所作所為,禮部可能會說,改變舊規將惹怒太祖的在天之靈。”

韓孺子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仔細一想,這又的確像是禮部會做出的事情。

“入關次數的限制呢?有什麼理由?”

“當時的理由很簡單,趙、齊兩國的舊臣仍未死心,曾經試圖刺殺太祖及朝中大將,入關商戶帶的人多、貨多,刺客很容易混跡其中。”

“按禮部的想法,這條舊規也不能改了?”

趙若素又想了一會,“這倒未必,徵稅是大事,太祖當初頒佈了聖旨,有據可查,限制入關次數是守關將軍提出的建議,太祖許可,並沒有特意頒旨,因此,在禮部看來,這可能不算是改變太祖舊規。”

“有勞趙舍人解惑,朕已明白,你退下吧。”

趙若素退出帳篷。

“這是位人才。”韓孺子說。

“嘿,記性好一點而已,這種人在各大部司裡一抓一把。”東海王不太在意,“劉擇芹膽子好大啊,他肯定知道減稅之事不可行,卻故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