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7部分

“她叫郭瑞。她父親是前南郡太守郭永,和郭蘊、郭策都是一家人。郭永夫婦早逝,她和幾個兄弟一起生話。黃巾軍殺進太原那一年,全家遭劫,只有她一人倖免於難。她當時只有四歲,混在流民中顛沛流離,輾轉流落到上黨郡,被當時的黃巾軍首領楊鳳大人收留做了一個婢女。前年郭蘊大人到楊鳳家做客,看到郭瑞和自己逝去的弟妹非常相似,於是問了兩句。郭瑞在全家罹難的時候雖然年紀很小,但還記得自己父母兄弟叫什麼名字,過去住在什麼地方。叔侄因此相遇。郭蘊大人欣喜若狂,馬上帶著失散了十幾年的侄女回家了。”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趙風感慨萬分,“世上還有如此巧合的事。那她怎麼又進宮了?”

“前年年底,長公主下旨在無極城門閥士族家中挑選未婚女子到官中為侍。郭瑞未婚,當然也在候選之列,結果給選中了。”王昶嘆了一口氣,“郭蘊大人無計可施,只好找到戴霜夫人,希望透過戴霜夫人的關係,把郭瑞早點從宮中弄出來。所以,這一次夫人跟隨大元帥南下,就把她帶來了。”

天子定都長安之策在無極城遇到了巨大阻力,他不得不向曾炩求援。

行轅內的議事是唇槍舌劍,大臣們各不相讓,就定都長安的事展開了激烈爭論。

曾炩保持沉默,他自始至終沒有發表任何意見。按照他的本意,是不希望遷都長安的,因為他的根基在無極城。但是,為了大漢國的未來,也是為了他的理想,遷都長安卻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地域的限制,在這交通不便的東漢末年凸顯無疑。要是在交通便利快捷的後世,整個地球都成為一個地球村的時候,都城的位置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五月中,曾炩派人把自己的老師鄭玄和襄楷大師請到了行轅。兩位大師對朝廷有意定都長安一事早有耳聞,他們和無極大學的很多大儒名士也私下議論過。這時聽到曾炩主動徵詢意見,隨即把“五德始終說”搬了出來。

曾炩本來很反感這一套,但是這個時代卻是很盛行,無奈之下,曾炩也只得以此來作為自己的武器了。

當年光武皇帝定都洛陽,也是遭遇了重重阻力,最後無奈之下拿出了“五德始終說”說服了滿朝文武。

鄒衍的“五德始終說”認為五行相生相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個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黃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秦尚水德。五德迴圈往復,朝代便興亡絕續。本朝高祖皇帝時,用大臣張蒼之議定為水德,孝文皇帝時用大臣賈誼、公孫臣之議,草定為土德。孝武皇帝依據鴻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中提出的三統說,確立漢為土德,並寫入漢律。

本朝大儒劉向、劉歆父子根據《周易說卦》中“帝出乎震”一語,按照五行相生原理重新排列古史次序。在《世經》一書中,他們從神農、黃帝開始推算出漢為火德。王莽篡漢時,就是依據《世經》的說法,認為漢為堯後,為火德。王莽為舜後,為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要取代漢的火德,意在重演堯舜禪讓的故事。

光武皇帝中興後,於情於理都不好說自己的朝代是土德。為什麼?因為此刻的土德,已經代表了王莽篡漢的動盪年代,遭人仇恨和唾棄,無論如何不能用。

光武皇帝是漢室後裔,中興的也是大漢王朝,理所當然應該繼承火德。如果說自己的朝代是土德,那他和王莽一樣,成了篡漢者,豈不是笑話?要確定自己是火德,就要有依據,而依據就是大儒劉歆所作的《三統曆》中的《世經》篇。依據《世經》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對應的五德,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所確定的大漢為土德的說法是錯誤的,要更正。

前朝的皇帝因為錯誤地確立了大漢為土德,結果差點亡國,那時都城是長安,而王莽篡漢時都城也是長安,所以長安成了一個不祥之地,都城必須要改,要重新定都。

光武皇帝定都洛陽。大漢承繼的是火德,洛陽有水,水能克火,為了求得吉祥,光武皇帝特意將洛陽的“洛”字改成了“雒”。

“所以……”鄭玄最後鄭重地說道,“朝廷突然決定定都長安,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理由,雖然這些理由都牽涉到大漢興亡,但國都太重要了,它關係到社稷的命運,漢祚的興衰,不能有絲毫的輕率,需要有無可辯駁的理由。而最根本的理由,就是決定社稷興亡更替的‘五德始終說’。定都長安必須要以‘五德始終說’來作為它最權威的解釋,讓天下人都信服,都能深切感受到大漢重振的希望。”

“如果沒有‘五德始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