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1部分

他們統治權,讓他們管理這座城池,我們也好集中兵力,與他隆決戰。”這樣的策略,沐起元在平定烏斯藏的時候就用過,效果還不錯。

林呈祥與陳子壯都同意沐起元的做法。

經過三人商定,陳子壯留下一個團計程車兵,負責城內的安全,同時清繳附近的反明勢力。

由漢人頭領王坤,臨時執掌東籲城的民政大權,同時組織一支五百人的隊伍,配備東籲人遺棄的彎刀,維持城內的治安,他們相當於大明的捕快,接受明軍的和王坤的雙重管轄,協助明軍清繳周圍的東籲殘餘勢力。

第411章大城王朝的使者

安置好東籲城,明軍又開始沿著錫當河谷向南進軍,林呈祥的第二十軍依然作為前軍,而沐啟元、陳子壯的聯軍作為後軍,則在一天後出發。

東籲以南的各個城池,原來都有少量的駐軍,但他隆和明軍一戰,全軍覆沒南逃後,他知道這些城池的散兵,根本阻擋不了明軍前進的步伐,因此除了在東籲城留下五千守軍,其它城池的駐軍,都被沿途收攏,集中到國都白古,他隆期待在白古與明軍再一次決戰。

從東籲城去白古城的四百里平原,沿途沒有東籲的軍隊,明軍無仗可打,但行軍的速度並不快。

沿途的的各個城池,軍隊和文官都隨他隆去了白古,但百姓們並沒有逃亡,離開自己的土地,他們就是乞丐,白古城的權貴們,絕不會將他們的土地和財產,分給這些逃難的百姓。

城中處於權力真空狀態,百姓就是各種勢力的肥肉,殺人、放火、搶劫、強暴等刑事案件層出不窮,但所有的施暴者,都不受律法的約束,百姓叫苦不迭,無論是漢人,還是孟人、緬人,都是受害者。

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百姓這才想到律法,想到官府,期望得到保護。

但東籲的官員,此刻正在白古城的酒館茶肆青樓喝酒品茶賞花,哪裡顧得上百姓的死活?

對百姓來說,在最需要的時刻,明軍充當了救世主。

林呈祥在沿途的城池裡,設計了臨時的軍政府,由當地的漢人擔任主官。

這裡曾經是孟人建立的白古王朝的統治區,東籲王朝興起以後,滅了白古王朝,但居民依然是孟人居多,漢人卻是少數,因此,不少孟人都進入當地的軍政府,沐啟元還在良禮彬駐紮了一個團計程車兵,以維持當地的治安。

在明軍的全面干涉下,不法分子被捕殺,社會治安大大好轉,不過明軍的行軍速度卻慢了下來,本來從東籲到白古,不過七八天的時間,為了在各個城池建立軍政府,一共拖了二十多天,當他們到達白古的時候,已經是三月中旬了。

白古城位於塔馬灣西岸,北面是白古河,如果白古河直通向南方,注入大海,就會從白古城的西面越過,但白古河很是奇怪地在此向東拐了一個彎,再回到西邊,注入大海,恰好從白古城的北面、東面、南面流過,把白古城圍了大半圈。

明軍的七萬餘大軍,隔著白古河在城北與東籲軍對峙。

白古城內,他隆接管了吉倫海五萬大軍的指揮權,加上沿途收攏和從南方各地趕來的軍隊,城內共集中近十萬士兵。

東籲的所有軍隊,全部在白古城,他隆能控制的,也只有這一座城池了。

沐啟元沒有著急攻城,白古城附近水網發達,不適合大軍作戰,稍有閃失,這些河流可能就是明軍的葬身之所。

他隆並沒有龜縮在城內,因為有十萬大軍,他在白古河沿岸佈下重兵,明軍要想過河,實在不易。

沐啟元只能派出大量的遊騎,一面偵探東籲軍隊的佈防,一面繪製白古城附近的地形圖,掌握了充分的訊息後,他才召開軍事會議,商討進攻的方向。

“白古河從北、東、南三面流過白古城,河岸距離城牆太近,對大軍攻城極為不利。”沐啟元根據遊騎蒐集的訊息,先說說自己的擔憂。

“是呀,我軍超過七萬,據偵訊回報,東籲軍接近十萬,雙方十七萬大軍一旦展開決戰,一定需要十分開闊的地形。”林呈祥對渡過白古河興趣不大,那裡並不是合適的戰場,特別不適合明軍火器充分發揮遠端打擊的優勢。

“司令,林軍座,白古城的西側,不是有一片開闊的地形嗎?”白古城西面是白古河谷,地勢平坦,又沒有河流阻擋行軍打仗,陳子壯根據地圖,一眼就看著這塊土地。

“城西的確是快戰場,即使雙方十七萬軍隊全部參戰,我軍的火炮也可以充分發出出優勢。”沐啟元也曾看著這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