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林呈祥的第二十軍暫時駐紮在日喀則,而沐啟元的第十九軍,來到烏斯藏東北高原的阿里地區。
奉丹迥旺波之命鎮守阿里地區的第二軍,直接就投降了,丹迥旺波已死,前後藏都落入明軍之手,區區三千人的軍隊,就是不投降,又能抵抗多久?
沐啟元兵不血刃就佔領阿里地區,這一次,心情大好的他,並沒有屠殺藏民,對於主動投降的敵人,他實在沒有屠殺的理由,況且人家還獻上城中所有的金銀和珠寶。
但戰爭還沒有結束,在烏斯藏的最西部,有一個叫古格王朝的地方,沐啟元遇上一個不開眼的倔子。
古格王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九世紀,大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和大唐一直在西南對峙的吐蕃,最後一代贊普朗達瑪,因為國內矛盾激化被殺,其兩個王妃在王族和外族的支援下,各為其子爭奪王位,使王室一分為二,互不統屬。
到朗達瑪的孫子一代,因爆發平民和奴隸起義,兩王室都遭到沉重的打擊,朗達瑪次子奧松之子貝考贊被誅於娘若香堡(也就是後來的江孜),朗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貢戰敗後逃亡阿里,娶了阿里地方勢力佈讓土王扎西讚的女兒,並生了三個兒子。
吉德尼瑪貢繼承了阿里一帶的地方政權,他在晚年的時候,將領域分封給三個兒子。
長子貝吉貢佔據芒域(今印度克什米爾地區的列城),後來發展成拉達克王朝;次子扎西貢佔據佈讓(今西藏普蘭縣),建立佈讓王朝,也稱為普蘭王朝,後被併入古格王朝;幼子德祖貢佔據扎不讓(今西藏扎達縣),發展成古格王朝。
拉達克王朝、佈讓王朝、古格王朝被稱為“阿里三圍”。
公元十一、十二世紀,阿里三圍的所有的古籍記載是一片空白,公元十三世紀,阿里三圍隨烏斯藏一起歸屬蒙元,“阿里三圍”被稱為“納裡素古魯孫”,蒙元在這裡設立納裡素古魯孫宣慰使,而“阿里三圍”的三個區域被封為阿里三萬戶。
大明立國後,繼承了蒙元的舊制,為了加強阿里地區的防務,於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設定“俄力思軍民元帥府”,並任命當地的首領塑思公失監為元帥府元帥,管轄阿里三圍,“俄力思”就是“阿里三圍”的譯音。
拉達克王朝、佈讓王朝、古格王朝雖然同源,但相互之間戰爭不斷,後來,古格王朝吞併了佈讓王朝,拉達克的國王貝吉貢對自己的三弟德祖貢吞併二弟扎西貢的國家非常反感,曾起兵攻打古格王朝,公元十一、十二世紀阿里三圍在古籍中消失,也許就與這件事有關,有人要消滅這段不光彩的歷史。
佈讓王朝被古格王朝吞併後,古格王朝的統治區被稱為上阿里,拉達克王朝的統治區被稱為下阿里,但古格王朝與拉達克王朝之間的戰爭依然不斷。
他們相互間不息的戰爭,讓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不能從事生產,不能開挖金礦,百姓缺衣少食,國家也貧困不堪。
大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3年),古格王朝的最後一任國王是赤扎西扎巴德,他的王后在生下一個兒子後,就完全失去理智,變得痴痴呆呆,經過兩年的全力醫治,依然不見好轉,扎西扎巴德決定迎娶一位新的王后,為了化解與拉達克王朝之間的矛盾,他決定迎娶拉達克國王加木樣南傑的女兒諾增旺姆為王后。
婚約經過中間人訂好後,新娘諾增旺姆從拉達克王朝的都城芒域(今克什米爾地區的列城)動身,前往古格王朝的都城扎不讓,但在距離扎不讓還有兩天的路程時,赤扎西扎巴德阻止了她的前行,並命她返回拉達克。
拉達克國王加木樣南傑立即對古格王朝宣戰,這場戰爭斷斷續續打了十五年。
對於誰違背婚約,雙方各執一詞,但從拉達克國王加木樣南傑惱羞成怒、立即宣戰的事實來看,應該是赤扎西扎巴德毀約,否則,“倒打一耙”的招數,除了漢人,這些極度落後、全民信教的拉達克王朝應該不會使用,況且,當時兩國之間的戰爭,拉達克王朝還是勝少負多。
這一場不死不休的戰爭,最後以古格王朝的滅國而結束。
但是,古格王朝的滅亡,還與國內的內亂有關。
內亂的原因,是古格王朝內藏傳佛教盛行,大量的青年進入寺廟修佛,這些修佛的青年男子,不耕田地,不服兵役,也不結婚生子,而寺廟又佔據國內的大量良田且不納賦稅。
古格王朝對內發展生產,對外與鄰國打仗,都需要人力、財力,隨著藏傳佛教勢力的擴大,國王與佛教首領之間的矛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