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侃引用這個著名的典故婉拒李雋地勸降,意思是說忽必烈雖是異族。 待他很是不錯,他當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就是死也只有盡忠的份。
李雋接到他的回信後,再次提筆給他寫了一封信,在信裡駁斥了他的觀點,李雋在信裡說:“豫讓沽名釣譽之徒。 名雖為國士,實則國之賊也。 是時。 晉室危弱,豫讓不知報效晉室,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卻為一叛賊盡忠,實為虎作倀,為禍晉室。 忠和明達之士。 當知順逆,朝庭天下共主,蒙古實為蠻夷之人,忠和不知為朝庭盡忠,卻為異族效力,置郭氏先祖於何處?置郭老令公一世英名於何地?
“朕將提一支勁旅,渡江北伐,光復中復。 收復燕雲之地,還華夏太平盛世。 忠和為順,當名垂青史。 若為逆,天兵到處,自當殄滅。 天道浩浩,王道蕩蕩。 忠和三思。 ”
春秋戰國之際,盛於養士之風,說是士其實是養一幫子打手之類的遊手好閒之徒,象孟嘗君居然連雞鳴狗盜之輩也養起來了,按照現在的說法他們是無業遊民,在社會上混不下去了,才去找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家混吃混喝。 當主人家有錢地時人候,給他賣命,沒有錢的時候,就作鳥獸散了。 孟嘗君地起落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李雋駁斥豫讓之說可謂一針見血。 發人所未言,郭侃熟讀經典。 尊信儒家之說,自然是不信李雋這一說法,細細一想又不無道理。 信中表現出了李雋的決心,就是要光復中原,這話要是在以前說的話,沒有人會相信那個病得象快死的駱駝一樣的南宋會有這樣的決心,現在就不同了,中興之勢已成,誰都得掂量一下其中的份量。
對於這封信,郭侃是讀過多次,每次讀來都有一種讓他說不清,道不明地感觸。 究竟這種感觸是什麼,郭侃自己都說不清楚,把信收進懷裡,輕嘆一聲道:“要是早三十年就好了。 ”後面的話沒有說,他的意思是說要是早三十年南宋出現這種勢頭,他也就不會委身於元朝,而會不遠萬里來投靠南宋,現在已經晚了。
北方淪陷已經一百多年,北方人民的反抗已經不大強烈了,很多人選擇了順從,也有很多人為一己之私而選擇了入元朝當官,郭侃,張弘範和史天澤他們就是其中的例子。 當然,也有人選擇了迴歸朝庭,辛棄疾和張世傑就是其中的代表。
郭侃眉頭一挑,右手握在劍柄上,向窗邊靠去,就在這時,幾扇窗戶一下子給撞開了,跳進來八個身手極為敏捷的大漢。 郭侃手裡的劍勢若飄風一般向對面地大漢刺去,大漢手裡的寶刀迎上去,一聲金屬交鳴聲中,郭侃手中的長劍一下子斷為兩截,大漢手中的寶刀擦著郭侃的胸膛掠過,把他的胸甲都給劃開一道口子。
要不是郭侃身手敏捷躲得快地話,這一刀他不死也要重傷,驚出了一身冷汗,喝道:“你們是誰?”
和他交手的大漢正是特種部隊指揮官許光漢,把手中的寶刀一豎道:“我們是大宋朝特種部隊,特地來收拾你。 ”
郭侃不用看,憑感覺得都知道事態絕對嚴重,是他這輩子遇到最為嚴重的事態,他是喜怒不形於色的人,心裡驚異,臉上卻不動聲色,道:“久聞特種部隊的大名,沒想到今日得見,果是不凡。 壯士好身手,壯士大名,可否見告?”
“在下許光漢。 ”許光漢握緊寶刀,緊緊盯著郭侃,他知道郭侃這樣的人物絕對不是好對付的,時刻都得小心,道:“皇上說了,你不反抗,留你一條生路,要是你敢抗命,今天就是你的忌日。 你看清楚了,這是我們的火銃。 ”
如何處置郭侃,李雋是下了一番心思地,能抓住固然好,要是不能抓住地話殺掉他比讓他逃掉危害輕得多,所以李雋給許光漢的命令就是不能擒住就殺掉。
郭侃眼睛餘光所及,另外七個大漢手裡拿著一把他從來沒有見過地武器,正是火鋶,對準了他。 現在的郭侃,別說是假神人,就是真正的神人也別想逃走了。
就在即將成功之際,意外情況卻出現了。 郭侃的親兵隊長帶人從窗戶跳了進來,手裡地彎刀對準許光漢就砍,許光漢沉著應付,回手一刀正好砍在親兵隊長的彎刀上,彎刀一下斷為兩截。 寶刀正好從親兵隊長的咽喉上掠過,一道淡淡的血痕出現,要不是注意察看。 還真看不出來。 親兵隊長只覺喉頭一涼,指著許光漢仰面便倒。 眼睛瞪得老大,他到死都想不明白為什麼他的百鍊彎刀都禁不住許光漢一刀之砍。
郭侃機警異常之人,有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