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
曹操著名的詩作《觀滄海》就是在這裡寫成,“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讓人有夢幻般的感
站在廖勝功旁邊的趙良淳也是詩興大發,脫口吟道:“披襟眺滄海,憑軾玩春芳。 積流橫地紀,疏派引天潢。 仙氣凝三嶺,和風扇八荒。 拂潮雲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雲雁斷行。 懷卑運深廣,持滿守靈長。 有形非易測,無源詎可量。 洪濤經變野,翠島屢成桑。 之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 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圖王。 ”
他吟的是唐太宗的《春日觀海》詩,唐太宗當年東征高麗,來到此處,詩興大發寫下此詩。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文治武功鼎盛地帝王,以善於納諫著稱,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盛世”。 但是,他有兩個短處,一是字寫得不怎麼樣,卻喜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最終弄到手,給他帶入墳墓裡,不知所蹤,毀掉了中國歷史上書法的最高成就,多為後人譏諷。
二是他的詩作沒有什麼氣勢,頗有矯情之嫌,反倒不如武則天的詩作,清氣之中帶有巾幗鬚眉之氣。 這首《春日觀海》單從文學上講,並沒什麼出奇之處,趙良淳之所以吟頌他地詩,那是因為胸中感慨萬千。
碣石最早屬於孤竹國,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這兩位商朝遺民就是孤竹君的兒子,因其高尚的潔操為後人稱頌,《史記》給了他們很高的地位。
後來,孤竹國為齊桓公所滅,併入燕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駕臨至此,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駕臨此地的皇帝,在他之後地漢武帝、魏武帝、唐太宗這些大有為之君先後到過這裡。 不是刻石勒功就是吟詩作賦,唯獨宋代沒有一個皇帝駕臨過這裡。
這片早就屬於中國的領土上卻沒有宋朝皇帝的足跡,那是因為這裡在當時屬於境外之地,自從唐朝滅亡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崛起,佔據了北方,宋朝連燕雲之地都沒有收回。 更別談碣石了。
從宋人地觀點來說,唐太宗是前朝之君。 他地詩作離本朝不遠,他能夠駕臨這裡作詩,而本朝之君無一人來到這裡。 即使宋朝之君如後人指責秦始皇出巡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功業也好,至少還有功可顯,又何嘗不是一場盛事呢?
宋代積弱,大量地國土沒有收回,何來之功可顯?當此之情。 趙良淳哪能不感慨,不由自主地吟出了唐太代的詩。
吟完,趙良淳長嘆一聲,什麼話也沒有說。 廖勝功明白他地心思,安慰道:“趙將軍不必感懷,今天我們來到這裡,不就是為了開創新的篇章嗎?以皇上的雄材大略,朝廷現有的實力。 將有大量的國土給光復,實是一大盛事。 ”
“謝謝廖將軍。 ”趙良淳仍是感慨道:“朝廷本是即將破滅,沒想到竟是發生瞭如許變化,不僅光復了中原,現在又開始光復燕雲了。 這一切,想起來真的好象在做夢。 ”
廖勝功點頭。 道:“趙將軍所言肺腑之言,廖某也是這麼想。 這裡南臨大海,北依燕山,東鄰遼東,西接大都,是很重要的戰略要地,應該善加經營,既可以用作出兵遼東地基地,也可以用作貨通南北的港口。 等見到皇上,廖某當向皇上進言。 發民夫。 填海造路,把碣石島和陸地連在一起。 那樣的話,這裡將會異常活躍。 ”
“廖將軍遠見卓識,趙某佩服。 ”趙良淳很是贊同他的看法,道:“出兵遼東之時,要是僅從大都運送糧秣輜重,對燕雲之地的壓力也太大了,還應該從江南、中原、川中之地運輸,這就需要一個好的港口。 我說,廖將軍,我們打下來之後,就馬上施行吧。 ”
廖勝功很是讚賞道:“我們先開工建設,再向皇上稟報,趙將軍這主意不錯。 我想,皇上肯定會同意。 ”
“廖將軍,我們登陸吧。 ”趙良淳問道:“廖將軍,這一仗怎麼打?岸上沒有一點動靜,不用說是因為我們來得突然,韃子想不到,根本就沒有做準備,我們就不用炮擊了,直接登陸就是了。 ”
廖勝功很是贊同道:“我也是這麼想。 岸上空蕩蕩的,要炮擊也沒有目標,不如直接上岸。 傳令:登陸!”
一聲令下,船隻靠岸,海軍陸戰隊跳進海水裡,卟嗵之聲不絕,奮力遊向岸邊。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