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引發了新的問題,沒有土地的老百姓只好向地主去租,地主租不租給你,就要看你交的租能不能讓他滿意了。 在沒什麼科技含量的古代,農業是出了名的“靠天吃飯”,能不能有好的收成就要看老天是不是喜歡幫忙,給你來個風調雨順。
遇到好年成,地主有可能加租,弄得老百姓又沒有好處。 遇到不好的年成,那就別提了,要是顆粒無收的話,地主也不會少收一粒糧食,老百姓一年忙到頭不僅沒有收成。 還要欠一屁股的債。
這冤枉債是欠不得地,一欠下來就倒黴了,就會演出無數的悲劇,可能賣兒賣女賣老婆,賣親爹賣老孃都有可能,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還債。
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很好地概括了中國歷史的怪現象。 就是統一幾百年,然後分裂。 發生戰爭,再統一,再分裂,再戰爭,如此迴圈下來。 究其原因,就是土地問題在做怪,老百姓吃不上飯了。 他不鋌而走險去造反,他還能做什麼?
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兩千多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無論是科技還是經濟,還是文明開發程度都是世界第一。 造成這種結果地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重農抑末”,這是中國地傳統政策,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這一政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的貢獻著實不可估量,可以想象要是歷朝歷代不注視農業生產。 在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裡會是什麼樣的局面。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一個農業大國,要是統治者不重視農業的話,可以肯定中國不可能有光輝燦爛的文明。 (按:這僅是我個人觀點。 )
商鞅變法推行地是“功自耕戰出”,也就是說要想立功要麼莊稼種得好,要麼仗打得好。 立下軍功。 正是在商鞅這一政策的推動下,秦國的國民上馬是優秀的軍人,拿起鋤頭就是優秀的農夫,是以秦國戰得必勝,休戰則富足,最終統一了中國。
我一直認為,也許是秦國的成功才使得“重農抑末”這一政策一直延續下來,成為傳統政策。
然而,這一政策帶來的後果也極其嚴重,那就是對商業的不夠重視。 把商人地地位貶得很低。 士農工商四業裡,商業是排在最後一位。 為人所瞧不起,認為商人一身銅臭。 確實,商人是“無商不奸”,無利不起早,一心往錢眼裡鑽,但是商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行業。
對於這種本來是為了圖利卻帶來積極後果的事情,著名的經濟學家亞當※#8226;斯密有一個精彩的論斷,那就是“看不見的手原理”。 正是這隻看不見地手發生的神奇作用才使得原本是為了逐利的商業,卻帶來積極的後果。 中國曆代王朝知道商人有錢,卻沒有對他們以足夠的重視和引導,反而採取抑止政策,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 比如明朝扼殺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乾隆皇帝關上中國開放的最後一扇大門,使得已經在廣州相當興旺的商阜夭折了。
英國的工業**地成功,直接地後果就是商業興盛。 可以想象一下,要是沒有發達的商業,英國工業化生產出來地產品會賣到什麼地方去?用現在的話來說,正是由於擁有發達的商業才給英國工業**的產品找到了市場。
讓中國人傷痛無已的鴉片戰爭之所以能進行,英國統治者想的就是佔領中國,把中國當作他們最大的市場,拋售他們的產品。 在當時,是否對華開戰,英國國會的反對壓力很大,當時的首相想佔領中國市場取得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支援,最後表決才在國會透過,給中國帶來了災難,讓中國人永遠無法忘記的歷史也就開始了。
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一下商業對行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我和朋友們一樣對鴉片戰爭的失敗很憤慨,要是有機會的話,不妨再來一本架空,打到英倫三島去。
土地可以兼併的話,就要給老百姓找到門路,讓他們能有生活來源。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就業問題。 在古代,由於農民沒有田地可種,只好到地主家去打短工,接受少得可憐的工錢。 要是有新的出路,那麼沒有土地的農民就不會去地主家打短工,掙那點少得連養家餬口都不夠的工錢了。
李雋接著解釋道:“你們也知道,我們現在已經出現了人力不足,軍隊要裝備,需要人手,軍隊要擴大,也需要人力,要是把老百姓束縛在土地上,我們需要的裝備哪裡來?誰來製造,我們的兵員哪裡找?”
廖勝功馬上就道:“皇上所言極是有理,臣有同感。 臣也以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