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先生,華國一定會出兵日本嗎?他們不是和美國人打得火熱嗎?”
“啪!”白惠捱了易先生結結實實一巴掌。
“愚蠢,帝國的生死存亡就在此刻,你竟然還天真的以為華國不會攻打帝國!他們在太平洋上的動作就是為了保證在攻打帝國的時候,不會受到美國人的干擾,呂梁這個堅定的反日份子,就差說出滅亡大和民族這樣的話了!”
所有人都知道華國一旦攻佔夏威夷群島,下一個目標就是日本。日本軍國主義獨裁政府當然也知道,在橫須賀事件後他們對此就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他們的主子美國人被華國艦隊擋在了大洋對岸,從此之後只能由日本人自己來應對華國的大軍。
從那一刻開始,日本天皇就明確下令全日本團結起來,用所有的力量來保護大和民族的生存空間。陸軍部立刻開始招募士兵,短短兩個月時間,日本陸軍就從二十萬常備軍擴充到130萬軍隊,而且其中還有大量退役老兵、預備兵員,這130萬士兵的戰鬥力經過兩個月左右時間的訓練和恢復,已經達到可以一戰的程度。陸軍部計劃在半年內再擴充300萬兵力,最極端的計劃是在一年內擴充一千萬陸軍士兵,幾乎達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
當然要動員這麼多士兵容易,只要不顧忌國內經濟正常發展就可以,農田可以拋荒、不重要的工廠可以停產,一切都得滿足擴軍的需求。另外所有的工廠都被編入戰爭規劃體制,受陸軍部的支配,將所有的資源都用在軍隊上。民間的鋼鐵需求被壓縮到最低,大量平民的鋼鐵用具被強制收繳,用於製造武器和鐵絲網等軍事物資。
幸運的是日本在美國人的援助下擁有了不俗的工業生產能力,華國沒有和英國交惡,這也讓澳大利亞的鋼鐵等自然資源可以順暢的運往日本本土,這些運輸物資的商船一般都懸掛英國國旗,即使知道其中一部分屬於日本,華國也不能冒著開戰的風險攔截日本運輸線。為了拖住華國南下的步伐,保證馬來西亞、緬甸、印度和中東等地區的安全,英國人的策略是武裝日本,讓華國陷入日本的泥潭無暇他顧,因此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大量的英國運輸船、商船被政府僱傭,用於向日本運輸戰略物資,包括鐵礦石、銅礦石、石油、橡膠、糧食等戰略資源。這也是日本軍國政府的底氣所在,美國主子被打跑了,沒想到原來的英國主子又找上門來,日本真是一個幸運的國家,天佑大河!(故意寫錯)
瘋狂的物資運輸讓日本在戰前儲存了大量的物資,為了防止這些物資在戰爭中被華軍摧毀,日本人想盡辦法。比如發動大量平民,將鐵礦石等物資運往林木茂密的山谷,將石油儲存在某些山洞內,無法長時間儲存的橡膠則被浪費似的用在工業生產中。這些儲備的物資讓日本在戰爭中堅持了更長的時間,也給華軍帶來了更多的麻煩。
大量的坦克、火炮、槍械、彈藥和鐵絲網等被軍工廠生產出來,並被運到軍隊武裝不斷壯大的新兵隊伍,陸軍部手裡的資料表格顯示,日軍已經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五的裝備生產,當然隨著兵力的增加和生產情況的變化這個數字還會隨之改變,不過目前的成就已經值得日本人驕傲了,因為這百分之八十五意味著110萬士兵得到了完整的武器和充足的彈藥。只要華國沒有動日本動手,這個數字還會不斷增大,裝備完善的精銳越多,將來給華**隊造成的麻煩越大,就越能保證日本的安全。
要不是陸軍航空兵和海軍爭奪了一部分鋼鐵資源和工業產能,這個數字會更加驚人。陸軍部對於這一情況非常不滿,陸軍航空兵還好一點,總歸是陸軍自己人,空軍的飛機也能為陸軍提供很大的幫助。但海軍為什麼還要出來搗亂?
日華戰爭之後日本海軍全軍覆沒,大量海軍人才也隨之沉入大海,可憐的日本海軍在美國到來後也沒有得到改觀。國民認為日本失敗的原因就是海軍的失敗,因此報考海軍學院的人才少得可憐,海軍不但沒有戰艦,也在人才培養上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
橫須賀事件之後,面對華國巨大的威脅,政府才想起海軍的用處。值此關鍵時刻,每一份力量都需要被動員起來,海軍雖然沒有戰艦,但日本還有不少造船廠,一艘名為“大和級”的超級戰列艦被立項,並進入了造船廠的船臺。在軍方和政府內部尚有不小影響力的海軍上層趁此機會,準備恢復大日本帝國海軍的榮耀,而戰列艦就是實現這一目的的主要途徑。
事實證明這艘大和級戰列艦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日本海軍沒有能力生產更多的配套戰艦,沒有能力生產更多的戰列艦,更別說航空母艦已經在戰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