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鬆了一口氣,他這一生文治武功足以誇耀古今,如今唯一未了的心願就是平定吐蕃,解除這個心腹大患。哥舒翰和李昂都是他看好的人才,他把平定吐蕃的希望都寄託在了二人身上,如果二人真有一個出了問題,變生肘腋,那平定吐蕃的宏願恐怕也就無從談起了。
高力士見他有所意動,便接著說道:“大家,李昂和哥舒翰都是難得的虎將,這樣的人難免有些傲氣,互不心服乃是尋常之事。而且老奴聽到一些傳言,當初李忠嗣為節度時,李昂對王忠嗣提拔重哥舒翰等人曾口出怨言,為此哥舒翰還曾找李昂比試過,二人早就有嫌隙,如今同在隴右,相互彈劾對方也就不足為奇了。”
“胡鬧!”聽了高力士的話,李隆基氣不打一處來,敢不得立即把李昂和哥舒翰叫到跟前來,指著鼻子狠狠訓上一頓,“真是胡鬧!朕對他們寄予瞭如此厚望,他們不想著如何對付吐蕃,卻忙於內鬥,真是豈有此理!”
“大家,二人同時上表彈劾對方,而且罪名重大,這些罪名雖不見得一定是真的,但也不能不徹查清楚,再者,不管二人的名罪真假如何,但老奴猜測二人想必已經發生了激烈衝突,否則也不至於雙雙上表彈劾對方這樣的大罪。”
高力士不願再多說,更沒有給出處理意見,這話的深淺剛好。李隆基眉頭又蹙了起來,當初他詢問李昂和哥舒翰時,發現兩人平定吐蕃的策略比較接近,以為他們需要面和心不和,在這條事上還能達成一致,默契配合。
同時也正因為二人不和,所以他沒有派宦官去監軍。現在看來,二人真是不讓人省心,這監軍也不能不派了,否則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不知道該信誰了。
鑑於事關重大,李隆基很快召集了三省六部高官議事。
李林甫、****烈、裴寬、公孫謹、裴敦復、楊慎矜、王鉷等人來到紫宸殿,參拜過後,李隆基讓太監當場宣讀了李昂與哥舒翰彈劾對方的奏疏,然後問道:“諸位大臣,這事該如何處理啊?”
李林甫胸有成竹地說道:“陛下,李昂到隴右未滿一年,屢立戰功,深得陛下寵愛,可謂是前途無量,臣細細想來,實在找不到李昂謀反的動機何在。再者說了,李昂剛到隴右未滿一年,雖有戰功,但根基尚淺,其若謀逆,定無幾人從之,李昂豈會不知這個道理?由此可見,哥舒翰說李昂謀反,未必可信。”
李昂是李林甫力推出來,準備用於取代太子李亨的人選,他豈能讓李昂背上一個謀逆的罪名?
公孫謹可就更不能看著別人給李昂扣上這樣的罪名了,公孫家和李昂的關係,幾乎已是人盡知,如果李昂謀反罪名真的成立,公孫家肯定會受到牽連。
出於這種利害關係,公孫謹自然是責無旁貸地為李昂出頭,只聽他說道:“陛下,臣主理刑部,只認一個理,那就是所有罪名必須有相應的人證物證為憑,方能定罪。如今哥舒翰彈劾李昂謀逆,並無其他人證物證來證明此事屬實,光憑他一人所言實不足為信。當然,李昂彈劾哥舒翰私通吐蕃,亦無旁證,同樣不可輕信。二人孰是孰非,臣以為還雖派人前往隴右說加查證,方能下定論。”
公孫謹這番話聽起來非常公允,誰也挑不出毛病來。不過他心裡另有盤算,朝廷要派人去隴右詳回查證,這是必然的,那麼派誰去,這才是關鍵。
李林甫已經表態力挺李昂了,以李林甫現在的權勢,派誰去隴右還不是他說了算。
李隆基頷首道:“諸位大臣以為,派誰去隴右查核合適?”
一直沒說話的裴寬這時開口道:“陛下,李昂與哥舒翰掌控隴右七萬餘精兵,事關重大,臣以為派御史中丞楊慎矜前往隴右為宜。”
楊慎矜是御史臺主官,本身就是管糾察百官的,而且楊慎矜為人一向比較正直,李隆基對他很信任,裴寬提議讓楊慎矜去隴右,正合李隆基的心意。
李林甫不甘讓裴寬搶了風頭,而且現在楊慎矜越來越不聽話,派楊慎矜去隴右,李林甫實在不放心。李隆基剛要點頭,李林甫就說道:“陛下,臣以為派楊慎矜去不適合。”
李隆基轉頭望著李林甫問道:“那右相以為派誰去適合?”
“陛下,眼下李昂與哥舒翰互相彈劾對方,所彈劾的罪名都是死罪,不管孰是孰非,二人起了衝突這是必然的,臣以為不如按例派箇中官去隴右為監軍,一來,查核二人彈劾對方的罪名是否屬實,二來,可留在隴右監軍,調和李昂與哥舒翰之間的矛盾。”
李隆基聽了點頭道:“右相所言有理,右相以為派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