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吸取教訓,提倡的是藏富於國,民間商業也並不興盛。王霄當政之後,雖然說是要藏富於民,但也不贊成發展商業。
因為財有定數是主流思想,所以另一種財無定數的說法,也就因為無人贊成而逐漸湮滅了。
但李定宸顯然是贊同這種說法的。他對這件事用了十二分的心,此刻歷數從有記載以來的朝代直至如今的社會情況,資料詳實,邏輯清晰,分析嚴明,最終得出結果,不論是人口還是社會總體財富,都是在不斷增加的。只有中間戰亂年代,會出現波動,但整體呈現上漲趨勢。
“商業運作十分複雜,朕也是一知半解,暫且不提。但天下財富會隨著人口增長而不斷增加,這卻是一定的。”李定宸道,“好比一個人能種十畝地,多一個人就多這十畝地的收成。但是現在,我們有了更好的辦法。按照農事部編的《農事》小冊子來種植,產量可增長二到三成。這多出來的糧食,也就是多出來的財富。”
他說到這裡,臉上的表情也有些振奮,“而且朕也是近來才發現,如果說原本的財富百姓們更願意死死的攥在手心裡不放,那麼多出來的在他們預期之外的部分,他們就願意拿出來流通了。”
“所以陛下覺得,可以雙管齊下,一方面使用各種辦法增加糧食和其他必需品的產量,也就是增加社會財富,另一方面讓百姓們願意將這些財富拿出來流通,如此迴圈往復,百姓的日子更好過,朝廷手中的錢也更多?”越羅做出總結。
“阿羅覺得如何?”
越羅拍手讚歎道,“奇思妙想,卻又有理有據,虧得陛下能想出來。”
“其實先人早有這樣的理論,只是不行於世罷了。朕也是近來總為軍費發愁,又受到糧食增產的啟發,這才生出了這樣的念頭。”李定宸笑道,“本來還沒想得十分清楚,同阿羅一說,倒是清晰了許多。回頭朕也寫一本摺子,請阿羅評定如何?”
“好啊。”越羅道,“說起來是善政,但不知陛下要從什麼地方起這個頭?”
李定宸的切入點,還是兩個字:糧食。
他是打算從各地的常平倉入手。原本大秦各地都建有常平倉,收上來的稅糧就放在這裡,若遇到災荒年間,則可開倉放糧,以平抑物價。原本也是一項善政,但自從設立之後,幾乎沒有用到過。
因為平時這些糧食就放在倉庫之中不用,所以就有人打起了它們的主意。以次充好,在糧食之中摻雜砂石,乃至用陳腐發黴的糧食替換新糧,最大膽的甚至直接搬空了糧倉……這樣的情況屢禁不止,時間長了,常平倉也就漸漸廢棄,成了個擺設。
所以李定宸選擇從這裡入手,肯定也不會引起太大的排斥。
不過這一回,常平倉卻不再是存放稅糧的地方,而是真正起到平抑物價的坐擁:他們會根據當地物價設立一個“標準價”,然後用這個價格購入百姓們手中的米糧。等到百姓們缺米時,則以同樣的價錢出售米糧。
等於是讓百姓們將自家的存糧放到常平倉裡來,手裡則多了可以使用的銀錢。
手裡有了錢,自然就會有人去花銷,如此一進一出之間,市場自然就活絡起來了。而朝廷看似買進賣出都是一個價,要承擔其中的損耗和各種消耗,但實際上這些糧食也完全不必放在一個地方長黴,而可以將之運轉起來。畢竟各地米價不同,週轉起來,這份損耗也就可以填補了。
但最重要的是,藉由這樣的做法,卻可以極大的提升朝廷在百姓心目中的公信力。一旦形成習慣,以後他們就不會將手裡的東西一直屯著,而願意在朝廷的保證下拿出來進行流通,形成良性迴圈。
然而所有的善政到最後都免不了面對一個問題:如何使之運轉下去?
作者有話要說: 這篇文可以叫做“一場親征引發的改革”。
李定宸:開始的時候,我說我要去打仗,皇后說我沒有人。後來有了人,又說我沒有權。等我有了權,又說我沒有錢糧……
第114章 力不可及
歷史上許多變革與政策,並不是不好,只是沒有一以貫之的人與精神,到最後善政中途廢弛,有時候引起的後果,比苛政更加惡劣。
不過,李定宸沒有靠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
他是皇帝,手下還有成百上千的官吏可以使用,既不能、也不需要事必躬親,很多事只要提個頭就可以,剩下的交給下面的人去完善。
所以這個提議得到了越羅的肯定之後,他便召集重臣們開小會,大方的將自己寫的東西展示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