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震撼,愕然地看著王旭那張淡然的笑臉,久久都無法移開。
最終,魯肅和呂蒙都帶著複雜的情緒離去,只有賀齊在王旭和諸葛亮等人幾番勸說後留了下來,不是賀齊不忠心,而是這次吳楚之戰,對吳國不少有識之士的信心造成重大打擊,賀齊就顯得很是頹喪,況且他現在還並不屬於孫家的核心心腹,早前又是力戰後被擒,算不上對不起孫家,此刻得楚國恩遇和勸說,最終選擇投降倒是無可厚非。
更何況王旭深知這些人心理,許下不令其與吳國交鋒的諾言,更是讓其卸下了心理負擔。
公元209年2月,楚國大軍分別退回豫章和南海,王旭則帶著諸葛亮、龐統等人先一步返回襄陽。
楚吳之戰在這一刻正式宣告結束,楚國的聲威則攀向新的高峰,成為最強大的國度,舉國歡慶。即便此次最終沒能滅掉吳國,可取得的戰果卻是輝煌的,一舉打至吳國國都外,是何等壯舉!
楚國在這一年多兩年內,歷經了“楚魏之戰”“楚吳之戰”兩大戰役,在預謀和巧合的共同推動下,終於如太陽般耀眼佇立,形成天下四強,以楚為尊的格局。
歷史在這一刻,走向了新的篇章……(未完待續。。)
第七百九十八章 完善體系
公元209年三月末,經過長達大半月的舉國歡慶後,楚國終於從勝利的喜悅中平復下來,王旭召集眾大臣幾番商議後,決定全面完善楚**政體系,並將文臣武將們的前後功勳做一次真正的了結。
當初王旭歸隱,因為反對徐淑而被軟禁的官員全數官復原職。
三公仍然是太尉郭嘉、司徒田豐、司空沮授。
九卿則分別是光祿勳王飛、衛尉王獒、太僕徐庶、執金吾陳登、宗正蔣琬、大司農蒯良、延尉伊籍、大鴻臚王凱、太常向朗。
五大刺史微有些變化,分別是益州刺史蒯越、南中都督李恢、雍州刺史法正、交州刺史劉先、荊州刺史董和。
至於各地太守變動更小,只是習承業調任漢嘉太守,桓階則由漢嘉太守調任豫章太守,東吳降將賀齊任為廣漢太守,劉先由廣漢太守調任交州刺史,原代理交州刺史薛綜轉任正式南海太守,名士趙累升任蒼梧太守。
若說最大的變動,則是諸葛亮在郭嘉、田豐、沮授等人的全力支援下,被推上了丞相一職,位與三公平,但總督朝中事務。
只是這也遠遠比不上軍中官職變動巨大,三大軍隊體系正式成立,整個楚國的軍隊都被化為兩個部分——主力軍和邊防軍!
主力軍是規模最龐大的部分,包括楚國青龍、朱雀、玄武、白虎、東、南、西、北共八大軍團,設大將軍為正職,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為副職。下面依次為東、南、西、北四徵、四平將軍稱號,官職高於各種名號將軍,其下則不變。
近衛軍團**在外,歸屬楚王直轄。設前、後、左、右四將軍,位與驃騎將軍等同。
邊防軍則包括各邊境地區險隘關卡、要塞、通道、小路的哨崗、戰略要地駐軍及水軍全部,設衛將軍為正職。東、南、西、北四鎮將軍為副職。至於原先管理地方治安的郡府兵,不再劃入軍隊體系。全部歸屬延尉麾下,納入賊曹範圍,以緝捕盜賊和維持治安為主。
此等形勢下,軍中大將們總算是熬出了頭,多年積累的赫赫戰功終於有了實質的結果。
高順以最早跟隨王旭,資歷最老、積功最多、個性嚴謹忠正為依託,眾望所歸,榮升大將軍。
趙雲、張遼因功而緊隨其後。分列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徵南將軍徐晃、徵西將軍魏延、徵北將軍黃忠、徵東將軍張合,平南將軍韓猛,平西、平東、平北三職則暫時空缺,因為軍中其他人要嘛資歷不夠,要嘛是積功不夠,並沒有合適的人選。
至於邊防軍,清算軍功部時,周智當仁不讓,二十多年征戰積累的大小戰功,本足矣與趙雲、張遼等相爭。甚至猶有過之,可考慮到他的身體不再適宜長期統帥野戰兵團,再加上週智本人也推辭。因此才任命為衛將軍,總掌邊防軍。
其下四鎮將軍,空缺鎮南、鎮北,僅張靖從朱雀軍團調歸,任鎮西將軍,分管邊防軍陸軍事宜。陸遜為鎮東將軍,分管水軍事宜。
陸遜的任命也絲毫沒有意外,且不論其早前奪取交州過程中的戰功,單是“楚吳之戰”中扭轉戰局。直接促使楚國打至吳都之功就已經堪稱卓著,或許那場戰役中有很多的巧合。陸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功,可不管怎麼說。其最終造成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