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可是老招牌。然後咱們自己把可能遇到的問題先列出來,從易到難一樣一樣解決,最好在福州船政局開工的時候,咱們北洋船政局也動工,一邊造一邊積累經驗,等船完工了,經驗也到手了。”
“你呀,真是給個總統都不換。”孫綱抱住她,使勁在她的臉蛋上親了一口。總理這回升級成總統了。
愛妻走後,孫綱定了定神,讓自己的思路變得清晰起來,開始給李鴻章寫信。
他仔細回憶了一下這個時期發生的國際重大事件和眼下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局勢,英國雖然在努力地保持自己的海上優勢,但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從這個時代發生的一系列戰爭就能看出來,維持海軍的高昂費用讓擁有大量海外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國難以承受,所以英國才會對新興的海軍國家心生警惕,在遠東拉攏日本對抗俄國,保持在中國的優勢地位。在歐洲,為了對付傳統的大陸霸主法國,英國扶植新興的德國從大陸牽制法國,在海上適當照顧德國的利益,以保證歐洲大陸的均勢。
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德國人聽了英國人的話的原因。
但是德國並不一定甘心永遠做英國人的“小弟”,德國在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手中統一後,俾斯麥奉行的是一種被稱作“沒有海軍的德國是安全的”保守海軍策略,因為德國當時既沒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需要巡視,又沒有要塞化的港口可以容納和保護大型海軍艦隊,這時的德國需要的是一支近海防禦型的海軍而不是能夠遠洋進攻的大艦隊,德國海軍的首要任務是保衛海岸線的安全而不是招致英國等海上強國的注意,把自己的海軍放在弱勢地位,養精蓄銳,可以給德國造船工業進行探索爭取寶貴的時間,在成本較底的前提下完成技術方面的積累和更新,以便來日能和英國等海上強國一較短長。從戰略角度上講,俾斯麥的策略可謂高明,讓本來弱小的德國海軍渡過了危險期,為日後的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後,不甘心總讓英國人壓在頭上,對馬漢的《海權論》推崇備至的皇帝對俾斯麥的“韜光養晦”政策大為不滿,於是這位頗具表演天賦的年輕帝王在精明卻日漸衰老的宰相面前演了一出高唱讚歌的大戲後於1890年讓老頭子回家吃老米去了,然後便開始不遺餘力地發展海軍,準備積極向海外拓展,前些日子配合俄國向中國要求租借膠洲灣的事件就已經表明了德國的對外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
這一切,李鴻章這個“東方俾斯麥”應該是不會知道的。
說起來,中國目前所處的形勢和德國有些類似,但又有所不同。中國的海岸線目前時刻面臨著俄國,日本甚至是美國的威脅,而一支能夠保衛這漫長海岸線的近海防禦型海軍又沒有完全形成(除了北洋艦隊,南洋,福建,廣東三支艦隊的力量雖有所增強,但也是非常不夠的。),如何保有一支海上機動作戰力量而又不引起列強的猜忌,為中國將來的發展爭取時間,確實是一道很令人頭痛的應用題。
他在信裡很詳細地說明了當前的局勢,也表示瞭如果購艦不成,將全力以赴謀求自制。最後說,“英聯德製法,聯日製俄,以取均勢。日人陰結於英,此役雖敗,亦不至亡國。而我國身處夾縫,欲購鉅艦興海軍,而處處受挾,欲結強援,又恐他日受制於彼,以失利權為了局。此為兩難也,當如何定計,晚輩方寸已亂,請中堂明示。”
寫好信,他讓軍情處立即派專人赴京交給李鴻章,自己則著手開始考慮籌建造船廠(北洋船政局)的事情了。
如果可能,真象愛妻說的那樣,依靠福州船政局建造戰列艦的同時,北洋船政局也同時成立,以後中國能自制巨型戰艦,就不會再受制於人了。
其實,能夠自制鉅艦所產生的蝴蝶效應,遠比他想象的要大的多。他是好多年後才領教到的。
由於基本上向外國購買戰列艦的念頭在他腦子裡已經斷了,籌建造船廠的念頭現在變得無比強烈起來。
至少這回可不是上小學時製作船模得幾朵小紅花那麼簡單了,他現在想玩的是真正的鋼鐵鉅艦,而且一上來就是萬噸以上的,對他這個銀行小職員出身的船政大臣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到底是什麼東西支撐著他居然建成了這個後來讓全世界震驚的遠東第一大造船企業,他自己也說不清楚。
他和愛妻商量了一下,準備著手籌劃。這時軍情處那個名字叫“找存摺”的怪人這時居然來幫忙了,他有好幾個朋友在天津機器局負責船舶修理工作(天津機器局擁有製造噸位較小船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