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宣德帝並不會就這麼認輸的,他在等待楊士奇的到來,楊士奇現在是他身邊唯一能與楊榮這些老臣相對抗的人,否則的話他豈會讓楊士奇來擬這道擒拿趙王的旨意,要知道隨行的翰林和庶吉士時刻恭候著他的傳召。!^!
第379章 陪審
楊士奇並不在獻縣縣城,由於宣德帝的隨行人員眾多,因此大部分的軍隊只能在城外宿營。
為了防止士兵騷擾周邊村鎮的百姓,宣德帝命楊士奇前去巡視城外的軍營,張昊和李雲天等人陪著他四處走動檢視。
宣德帝已經下令驍武軍到講武堂京郊大營駐防,作為驍武軍的統兵將領,李雲天在回京的路上自然要與驍武軍吃住在一起,在張昊等勳貴的眼中他現在已經完全成為了一員合格的將領。
接到宣德帝召他回城議事的諭旨後,楊士奇立刻趕了回去,此時此刻李雲天根本不知道宣德帝那裡出了大事。
直到第二天,李雲天才聽說楊士奇和楊榮私下裡因為趙王的事情大吵了一場,並且鬧到了宣德帝那裡。
楊榮認為趙王這次雖然沒有舉兵造反,是因為受到了劉方和牛世豪的威懾,其在彰德擁兵自重,私下裡肯定與漢王有所勾結,只要交給錦衣衛一查便知。
楊士奇則認為趙王未反,則朝廷師出無名,難以服眾,對趙王之事要從長計議,豈可交與錦衣衛那群虎狼之人審理,即便是沒事也能整出事情來。
況且,永樂帝只有三個子嗣,如今先帝已經駕崩,漢王犯下了彌天大罪,如果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把趙王也給抓了,讓天下人如何看朝廷,以後又有何顏面去見永樂帝?
後來,由於楊士奇獲得了楊溥的支援,而騫義和夏元吉也被楊士奇說服,這使得楊榮唯有放棄自己的想法,使得這件事情不了了之,趙王有驚無險地躲過了這一劫。
面對楊士奇和楊榮的這一次衝突,李雲天心中感到頗為無奈,同樣身為宣德帝的近臣,楊士奇和楊榮的意見一旦相左,必定會影響到宣德帝。
雖然李雲天並不願意看見這種局面的發生,但這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隨著宣德帝解除漢王和趙王的隱患,也隨著內閣權勢的日益增大,朝廷內部的爭鬥必將更加激烈和複雜。
宣德帝回到京城的時候的已經臘月二十五,京城裡早已經年味十足,喜氣洋洋,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
就在宣德帝回京後不久,真定府和居庸關相繼傳來了好訊息,接到漢王的書信後,魯仲乾和白德祥黯然下令所屬的叛軍嚮明軍投降,兩人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故而自盡而亡。
一直聚集在山海關的大寧都司軍隊隨之也退回了駐地,大寧都司都指揮使由於沒有派兵攻打山海關,因此僥倖逃過一劫,被宣德帝調往南方任職。
牛世豪在臘月二十九回了京城,隨著魯仲乾和白德祥的自盡,趙王已經難成氣候,故而接到了宣德帝撤軍的御命,快馬加鞭提前趕回京城過年。
為了安置漢王,宣德帝在西華門內修建了一座高牆大院,用來幽禁漢王和他的家眷,並且取名為“逍遙城”,有人說是在嘲諷漢王,也有人說是寓意漢王在這裡安享晚年,平淡過完餘生,至於孰是孰非,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自此,漢王就在逍遙城裡終老,閒暇時養花遛鳥,雖然不能邁出院門一步,倒也落得一個逍遙自在。
直到漢王死後,漢王的家眷才得以搬離逍遙城,不過他們已經不再是大明曾經顯赫的皇族,成為了平民百姓,被安置在南方的城鎮中生活,也算是得以善終。
至於跟隨漢王造反的人,那麼就沒有如此好的運氣,朱恆、王斌、盛堅和羅山等漢王任命的五府六部的官員,以及起兵響應漢王、獻城投靠漢王的官員,都被視為了造反謀逆的主犯,經審訊後紛紛被處死,其家眷也被連累,滿門抄斬的滿門抄斬,流配邊疆的流配邊疆。
據事後統計,由於牽扯到漢王造反一事,被殺者有兩千餘人,流配者有七千餘人。
按理說,這種造反的大罪可是要株連九族的,不過宣德帝降下了恩旨,免了那些官員親屬的株連之苦。
其中,朱恆由於最後時刻勸解漢王投降,故而其家眷罪減一等,得以保全性命,流配邊疆。
王斌也因為支援漢王投降,得以留下一個子嗣繼承香火。
本來以兩人的罪責都應滿門抄斬,不過李雲天開口肯定了兩人的功勞,使得兩人的家眷得到了相應的寬大。
在所有追隨漢王叛亂的官員中,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