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之而來的是對京畿都督府的閒言碎語和鄙夷嘲諷,尤其是作為主審官的陳泰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外界紛紛傳言他因為想要立功而故意陷害李雲天,使得他名譽迅速跌至了谷底,其家人也受到了牽連現在根本就不敢離開國公府,以免受到辱罵和傷害。
為了保護仁國公府的安全,陳泰不得不調集京軍前去守衛,即便是這樣晚上的時候院牆外面也會飛來一些石頭或者死去小動物的屍體,攪得整個府上不得安寧。
最讓陳泰感到心涼的是,京畿都督府所轄京軍也受到了市面上流言的影響,士氣備受打擊,畢竟京軍的中高階武官都到講武堂進行過輪訓,對李雲天非常敬重,不少士兵私下裡也為李雲天鳴不平,甚至還出現了周徵一派計程車兵與陳泰一派計程車兵鬥毆的事件,令陳泰為此是傷透了腦筋。
第809章 風聲鶴唳
“盡忠職守,聽御命行事。”張輔環視了一眼四周的眾位權貴,不動聲色地沉聲向陳泰說道。
“本公明白了,謝太師指點。”陳泰聞言頓時明白了張輔的意思,連忙拱手致謝,雖然張輔說了兩句話,但很顯然後面一句“聽御命行事”才是重點。
這意味著在宣德帝新詔令下達前陳泰要按兵不動,將八方貨棧火繩槍一案拖延下去,靜觀事態的變化。
“陳都督,現在市面上有一些針對京畿都督府的流言蜚語,你勿需放在心上,大家都清楚其中的緣由,想必鎮國公也會體諒你的難處。”
張輔知道陳泰這些天日子不好過,因此沉吟了一下後安慰道,京畿都督府的堂審已經激起了講武堂、驍武軍以及絕大多數京軍的眾怒,即便是陳泰的嫡系部隊也無法接受眼前的這個事實,士氣低落,人心渙散。
“本公謹記太師教誨。”陳泰聞言心中頓時一暖,向張輔一躬身後說道,他現在揹負了太多的罵名,迫切地需要外界的理解,其實他只不過是一個倒黴的被宣德帝擺佈的棋子而已,有苦難言。
由於宣德帝身體狀況山河日下,這使得京城的官場處於了非常敏感的時期,不僅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行事小心謹慎,內廷的宦官更是如履薄冰,盡心盡力地伺候著宣德帝,生怕行差踏錯,屆時可就要招來滅頂之災。
紫禁城裡籠罩著一股沉悶按照大明的慣例,一旦宣德帝駕的話後宮那些沒有子嗣的妃嬪和一些內侍、宮女是要殉葬的,沒有哪個人想要成為殉葬品。
早在商朝時,貴族用奴隸殉葬和祭祖的做法就十分盛行,不僅規模大而且手段殘忍,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下令把宮中那些沒有生育的宮女全部殉葬,加上建造陵墓的工匠殉葬者數以萬計。
由於此舉太過殘忍,因此漢代起殉葬基本上被廢除了,不過到了明朝,明太祖又重啟了殉葬事宜,並將其作為一種制度流傳下來。
明太祖重啟殉葬制度與次子秦王朱樉有關,洪武二十八年朱樉病死,明太祖以兩名王妃為其殉葬,首開明代妃嬪、宮女殉葬之先例。
明太祖駕崩後,繼位的建文帝遵遺詔,依古制,將凡是沒有生育過的後宮嬪妃皆給明太祖殉葬,另有若干宮女從死,具體殉葬是多少人史上並無確切的記載,不過根據明末毛奇齡所著的《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毛奇齡之所以做出這樣的結論,是依據明太祖下葬孝陵後建文帝對這些生殉宮女的家人進行了表彰和封賞,將其家人進封為世襲的百戶或者千戶,由於這些武官皆殉葬宮人的父兄,所以被稱為“朝天女戶”。
永樂帝殉葬的嬪妃人數有兩處記錄,一處是《大明會典》的十六人,一種是朝鮮《李朝實錄》的三十餘人,至於真實情形已經不得而知。
即便是赦免了靖難之役後那些被永樂帝定為叛逆之臣家眷的洪熙帝,死後也有五名妃子殉葬,分別為:貴妃郭氏、淑妃王氏、麗妃王氏、順妃譚氏和充妃黃氏。
據傳,宣德帝的殉葬人數是七個,不過從《明史·后妃傳一》的加諡名單來看又可能是十人。
至於景泰帝,奪門之變後史書上僅記載“諸妃嬪唐氏等”殉葬,具體人數不祥,大明的五個皇帝加起來殉葬嬪妃總數近百人。
值得一提的是,給洪熙帝殉葬的郭氏生前已經是貴妃並且育有三子,皆以封藩,因此按照定製她並不用殉葬。
不過,郭氏自願給洪熙帝殉葬,也成為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例。
說起來,明代殉葬制度的結束要多虧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經歷了土木堡之變的明英宗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