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1部分

的後門,為的不就是謀官麼?

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和陽虎謀叛,公山不狃派人去請孔夫子,結果他又是躍躍欲試,要不是子路拼命攔著,而謀逆的兩個人很快事敗,沒準兒早就被人當黨幹掉了。

正德和謝宏哥倆都是不讀聖賢書的,也不知道這些典故,可楊慎是誰?這位神童自幼就開始讀經典了,對這些典故也是存過疑慮的,當時有授業老師給他授業解,並沒有深究,可此時他觀念已經有了變化,哪裡還會和從前一般想法?

思索良久,楊慎在題目旁邊寫下了兩個字,他用的當然不是炭筆,而是筆,這二字蘊含了他的濃烈的情緒,因此也是濃墨重彩,力透紙背。

嚴肅的問題不止這一個,可以說,所有的簡答題,都是類似的風格。不單是楊慎神情凝重,李兆先手中的筆也慢了下來,皺眉思索時,眉宇間濃郁的凝重之,全然不在楊慎之下,顯然這位首輔公子也不完全是個玩世不恭的浪子。

“海外有廣大的疆域,不盡的財富,若要攫取之,何策為上?”

“世間有人富有卻不通應用之法,有人貧窮卻善於經營,如何才能使其各得其所,不致浪費?”

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乍一想很簡單,可深思起來卻是奧妙-無窮·楊慎結合天津見聞,一一加以對照類比,更是覺得其中的學問博大精深,別說一兩個小時·就算窮盡一生,也未必能找出最正確的答案。

把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串連在一起,其實就是士大夫們天天掛在嘴邊的治國安邦之道,只不過士大夫們卻很少研究罷了。以道德為名,來壓榨或者奴役百姓就已經足夠了,又何必研究這麼深奧的問題呢?用那些時間搞點風花雪月不是更好嗎?

觀念的轉變就是這麼突然,這麼徹底·連楊慎自己都很驚訝,也許從踏上天津地界的那一刻起,他就註定了會跟從前的自己,跟從前的信仰一刀兩段,然後南轅北撤了吧?

簡答題比前面的問題難度高得多,很多問題楊慎也同樣無法確定答案,可他的精神卻越來越亢奮,情緒也越來越激昂。

來書院真是來對了·謝總督雖然行事有些偏激,不過,他對治國之道的理解·卻堪稱博大精深,就算他的能耐僅限於提出這些問題,也足以令人稱道了。

沒有答案不要緊,只要自己,只要在場的和沒在場的考生和學員,只要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裡,會源源不斷加入這個書院的同道,只要有人本著為國為民之心,不斷的探尋下去,總會有云開月明的一天的·楊慎對此深信不疑。

有了這樣的認識,再重頭審視一遍考卷,楊慎也是豁然開朗,很明顯,這考卷前半部分的題目,都是皇上出的·後半部分則是謝宏出的,所以,風格才會迥然而異。

皇上在前面出的那些題目到底有沒有深意,楊慎還想不透徹,不過,他可以肯定,對於取士和研究治國大道,謝大人的態度是相當嚴謹和認真的,不然,他不會連自己訂下的新政都質疑。

“眾多周知,問題極難根除,即便太祖以酷刑威懾之,也是治標不治本,洪武年間,種種灰收入就以常例等名目堂而皇之的風行朝野,其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如今天津等地施行新政,吏員人等,皆熱情飽滿,忘我奉公,然則……”

這是簡答題的最後一道,也是題目最長的一道題,涉及面也是極廣,連剛執行不就天津新政都拿出來做了例子。

“俗語云:剛不可久,柔不可守,單靠一腔熱忱,初時雖可以保持守,但天長日久之下,人心難免懈怠,熱情消退之後,固疾勢必重生,應試者既然有志於政,請問此症何解?”

在楊慎的心目中,天津吏員的形象極為高大,那些人的清正廉潔,只有古籍中記載的盛世下的官吏才可堪比擬,若非他知道出題和施政的是同一人,這樣的問題算是自我否定,他甚至有拍案而起,高聲怒斥的衝動。

可沉下心來一想,這顧慮也是有道理的,歷朝歷代,但凡開國時節,一般都會有一番盛世景象,未必比得上天津,可卻足以讓人代代相傳,津津樂道。

漢高祖劉邦入主關中的時候,也曾用約法三章來收攏民心,進而以此為根基,一統天下。可其後的律法卻日趨嚴酷,官僚們再次站到了民眾的對立面,貪腐甚至都算不得罪過了,以至於激起變無數,最終在黃巾之的烽煙中,結束了大漢帝國四百年的統治。

其他開國君主跟劉邦也沒多大區別,他們最初也是報著天下大同的目的去征戰的,就算考慮更多的是自家的富貴,可即便只是做個樣子,他們也必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