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此二脅士表法,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
文殊、普賢共為一切菩薩之上首,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以此菩薩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妙善,故稱普賢。
普賢曾經發下十大願望,分別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且此十大願永無止息,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而十大願王,無有窮盡。
欲要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娑婆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乃是大乘佛教中行願的象徵。
文殊菩薩乃是頭戴五髻寶冠的童子形,五髻表示內證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童子形則喻天真純潔。
菩薩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放般若經梵篋,表示般若之智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以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能斷一切無明煩惱。
身坐白蓮臺,表示清淨;蓮臺下方乃是金毛獅子,以獅子勇猛,表示菩薩智慧威猛。
另一尊位乃是為觀自在菩薩,渾身清淨如琉璃,遍體生香。
只見菩薩:理圓四德,智滿金身;纓絡垂珠翠,香環結寶明。烏雲巧迭盤龍髻,繡帶輕飄綵鳳翎。
碧玉紐,素羅袍,祥光籠罩;錦絨裙,金落索,瑞氣遮迎。眉如小月,眼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淨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楊歲歲青。解八難,度群生,大慈憫。
最後一尊佛位乃是空無一人,本為地藏王菩薩尊位,如今菩薩駐留地府陰山,普度惡鬼,超度亡魂,不在靈山之內。
世尊微開善口,敷演三乘妙諦,諸佛、菩薩、羅漢聽得是如痴如醉、眉開眼笑,渾身光焰吞吐,顯然大有收穫。
普賢菩薩周身響起讚歎諸佛的頌歌,嫋嫋不絕,卻是柔和在世尊講經的無量道音之中,不顯突兀。反而相得益彰。
文殊菩薩面容稚嫩而祥和,腦後智慧**浩大,昭顯無與倫比的莫大智慧,座下獅子匍匐,細細聆聽世尊宣講**。
至於觀世音菩薩,則是手託淨瓶,周身隱隱約約響起師子無畏音、大慈柔軟音、大梵清淨音、大光普照音、天人丈夫音,這些妙音微弱,卻是響徹諸佛、菩薩、羅漢耳畔,清晰可辨,聞之舒心。
這些無量妙音能施眾生樂、濟度生死岸怪不得,有贊偈曰:菩薩號圓通,降生七寶林中,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菩陀宮,楊柳枝頭甘露灑,普滋法界燻盟,千層浪頭放神通,光降道場中。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南無菩陀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突然,防護森嚴的靈山上空,陡然出現一個巨大的黑洞,一個身影從中出現,纖塵不染,道袍青發,手持一杆旗幡而來。
佛祖與諸位佛陀、菩薩立馬心有所感,紛紛睜開慧目,萬千毫光朝蒼穹照了過去。
“膽大包天,無禮至極慈航道人,你究竟意欲何為,居然擅闖我佛門寶地?”
世尊釋迦摩尼勃然大怒,佛目之中怒火熊熊,火舌舔舐,兩尊忿怒明王在慧目之中浴火誕生,手執利劍飛出。
與此同時,一張陣圖從佛祖座下飛出,眨眼間就覆蓋在靈山全境,兜住了淨土。
佛祖怒火中燒,殿中三千諸佛亦是震驚不已。
“此人是何人,居然如此大膽,敢來我佛門重地挑釁?”
一位白白胖胖的佛陀手握念珠,甕聲道,臉色泛紅而頗顯激動。
“嘿嘿,道友剛剛入我佛門不久,卻是不識得此人,此人乃是玄門三教首徒,闡教座下第一人,上古之時,就是大能,曾經與天庭妖皇、妖帝爭鋒而不落下風,如今怕是道法通玄,離聖人道果也就一步之遙吧”
說話的卻是一位面容枯黃的老僧,渾身形如枯槁,但是卻是散發著勃勃生機,無量光明透體而出,恍若身體竅穴之中潛藏了數不清的燈泡明燈。
“哦,嘖嘖,原來來頭如此巨大,不過我佛門勢大,人多勢眾,如何對付不了一個小小的闡教金仙?”
白胖佛陀聞言,先是一驚,油亮腦門上滲出一層細汗,而後乾笑一聲,擠出上訴話語,頗有些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