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走就走,李衛國和他的父親李大江以及二叔李大河,三人懷揣著滿心的期待,踏上了前往信託商店的路途。
他們希望能在那裡淘到一些稱心如意而且實惠的傢俱,為新家增添幾分溫馨。
李衛國三人沒去過信託商店,都不知道里面有什麼門道,三人邊走邊打聽,也對信託商店有了些瞭解。
信託商店,後世人們叫典當行;解放前稱為“當鋪”,如今在四九城不少地方能看到它的影子。
原來是舊社會“剝削、壓迫”窮苦老百姓的行業。
也就建國以後,全國許多城市恢復了類似於“當鋪”的行業,不過名稱變得好聽了 --“信託商店”,但其功能仍然是拾遺補缺,救窮、救急。
與典當行不同,信託行的業務以代營為主,為託銷、託購雙方穿針引線、搭橋掛鉤。
信託商店一般分為售品部和收購部兩塊兒,售品部負責展示和出售,收購部負責收購和寄賣。
人們要出售暫時不用的新舊物品,信託商店就根據市價,並參考物品的新舊程度做價收購。
假如是寄賣的物品,“委託”商店出售的價格也是雙方協商而定,店方無權變動。
物品賣出,收取一定的手續費;沒有賣出,可以原封不動的拿回,無需交費。
信託商店對舊貨的經營通常有兩種做法:
一種是客戶將舊貨送往信託商店,委託商店代賣。
商品價格按“舊不超新”的原則,由雙方協商並按質論價。
待商品售出後,商店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續費,其餘貨款歸還委託顧客。
另一種是商店收到商品後,根據商品情況或依照客戶的意願,由商店直接作價收購,作為自營商品進行銷售。
如今四九城的東城有東單、東四、北新橋等地方有信託商店。
西城有西單、西四、宣武門等地的信託商店。
南城的花市、前門、廣安門也存在信託商店。
北城過了地安門也有。
信託商店的經營商品以舊貨為主,進行商品的二次交換,調劑餘缺。
按照經營範圍的不同,原來的信託商店大體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收售雜項的,從照相機、工藝品、手錶到服裝、皮鞋、帽子、衣服等,如東四、菜市口、天橋、前門等。
另一類是收傢俱的,床、桌椅、箱子、衣櫃等,如東華門等。
還有一類收售腳踏車,包括整車、腳踏車配件的,如北新橋信託。
人們把東西放到信託商店來賣的緣由五花八門:
有手頭緊的,想換倆現錢花花;有結婚的,想賣掉舊傢俱換套新的;也有搬家了,老物件沒法處理的……
當然,有賣就有買的。
這年月,逛信託商店也成了不少人的愛好,有時不為買,只為逛。
有些眼尖的主兒,往往還能淘到“寶貝”。
這個年代的信託商店的售貨員態度可能比較冷淡,對顧客愛搭不理,往往是顧客看好了就買,問多了可能會得到“一問三不知”的回應。
而且信託商店的老闆或負責人的身份多種多樣。
有的可能是具有商業經驗的商人,這樣的人,他們瞭解市場需求和商品價值,能更快的買賣商品。
也有的可能是普通的經營者或管理者,負責店鋪的日常運營和管理,對買賣的東西一竅不通,所以去信託商店也會遇到不同的待遇。
一問三不知,那更是常有的事情。
李衛國幾個目的明確,直接去的東華門信託商店,店面的外觀透著歲月的痕跡。
斑駁的牆壁、褪色的招牌,彷彿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李衛國三人站在店門口,抬頭望著那扇有些掉漆的木門,心中既有期待,又有些忐忑。
他們深吸一口氣,走進了那扇門。
店內瀰漫著一股陳舊的氣息,昏暗的燈光下,陳列著各式各樣的物品,顯得有些雜亂無章。
售貨員是一箇中年男子,穿著一身洗得有些發白的工作服,臉上帶著幾分倦意。
看到他們進來,只是不冷不熱地問了兩句:“你們要啥?”
李大江趕忙說道:“我們想要一些木質傢俱,一次性要的還挺多,麻煩您給介紹介紹。”
只見售貨員二話沒說,將他們帶到了後院,隨便一指說道:“這院子裡都是,你們隨便看吧,看好哪件要哪件,上面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