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七六章 跳高新技術:背越式誕生!

ss掉這個高度。

三十年代的跳高規則和後世不同。後世的跳高比賽中,同一個高度上每人有三次試跳機會,跳過以後可以進入到下個高度,前兩次跳不過也可以直接選擇pass。而如果選擇pass的話,那麼下一次試跳的次數,是用3減去你本次試跳的次數。

舉一個例子,比如某位運動員沒有去試跳1米70而是直接選擇了pass,那麼到了1米80的高度,他就有三次試跳機會。

而如果這位運動員在1米70的時候跳了一次,但是沒有跳過,他可以繼續試跳1米70,也可以直接pass掉1米70,去跳1米80,但是當他跳1米80的時候,就只剩下兩次試跳機會,因為在1米70的時候已經用過一次機會了。如果他能夠跳過1米80,那麼他下一個高度試跳又會變成三次。

假如他在1米70兩次試跳都失敗的話,那麼他也可以pass掉1米70,直接去跳1米80,不過那時候就只剩下一次機會。

這種規則大大的增加了比賽的觀賞性,比如某位選手在某個高度上兩次試跳失敗,他只剩下一次試跳機會,那麼他可以把這最後一次機會留下來,去賭一個更高的高度,說不定能夠在最後時刻來個大逆轉的翻盤。

三十年代的跳高規則並不是這個樣子的,當時也是每個高度上有三次試跳機會,跳過了可以去跳下個高度。但是pass必須是在試跳前選擇,而不是你跳失敗了再進行選擇。也就是說當時的pass規則,是直接pass掉一整個高度,讓運動員來到下一個高度,下一個高度上,運動員仍然有三次試跳的機會。而一旦開始了第一次試跳,就必須到下個高度才能使用pass。

同時,三十年代的pass,是不允許連續pass掉兩個高度的,比如在1米60選擇了pass,那麼在1米70就不能選擇pass,得到1米80才能再次選擇pass。

……

言歸正傳,1米60的初始高度,沒有難到任何一個運動員,接下來跳高橫杆來到了1米70。

雖然1米85的晉級標準已經擺在那裡了,但是考慮到運動員需要熱身和尋找比賽的狀態,所以橫杆不可能一開始就擺在1米85的高度,而是有個循序漸進的提升過程,這樣可以幫助運動員適應比賽,也可以讓那些真正有實力的選手不至於馬失前蹄。

1米70的高度,仍然沒有擋住運動員們前進的步伐,第一組中的21位運動員,也全都跳過了這個高度。

下個高度是1米80,這對於部分運動員來說,就有些挑戰性了。

結果,有6名選手在這個高度上三次試跳失敗,21人還剩下15人。

再下一個高度是最終的1米85,只要跳過這個高度,就可以晉級到下午的跳高決賽。

那些實力強勁的選手,不會被區區1米85的高度給攔住,這在未來只是國家二級運動員的水準。然而對於中國選手吳必顯來說,這個高度卻有些困難。畢竟他職業生涯中的最好成績也只是1米87,現在讓他去跳1米85,他成功的機率並不大。

果不其然,吳必顯最終倒在了這個高度上,沒有能夠晉級到決賽。

而第一組當中,有10名選手成功的跳過了1米85,這等於是淘汰了一半的人,淘汰率也不算很高。

如果資格賽第二組也是這種情況的話,那麼下午的決賽,將會有20位選手參賽。

……

看過了第一組的資格賽,陳強已經對於這個時代的跳高運動員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

正如他所料的那樣,這個時代的跳高運動員,使用的都是俯臥式的跳高技術。

現代跳高運動剛剛興起的時候,運動員們使用的是跨越式跳高,就是小學體育老師教的那種跳高方式,在1986年的雅典奧運會上,運動員使用的都是這種“小學生技術”。

而到了第二屆現代奧運會,“剪式技術”被使用出來,巴克斯捷爾用這種技術,越過了1米90的高度,成為了第一個跳過1米90的人。而後這種技術開始盛行起來,一直到五六十年代還有人使用,比如中國跳高運動員鄭鳳榮,在1957年以1.77米的成績打破了女子跳高的世界紀錄,她當時使用的便是這種“剪式技術”。

但是“剪式技術”技術比較複雜,不容易掌握,而且對於身體的柔韌性和控制力的要求都很高,所以使用這種技術的人比較少。今天的比賽中,陳強也沒有看到有運動員使用“剪式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