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探險的結束,我們一行人踏上了歸途,
苗族大哥黃星光的一個驚人發現,卻讓我們的心情瞬間沉重起來。
在仔細檢視洞穴中的遺骸時,黃星光憑藉著他深厚的民族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察覺到了這些遺骸的異常之處——它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顯示出了中病毒的跡象。這一發現讓我們不禁猜測,那些曾經被趕屍人艱難運送到此的屍體,或許並非真正復活,而是遭遇了某種可怕的瘟疫。
黃星光進一步描述道,這些遺骸所表現出的病毒症狀,與他所瞭解的少數民族蠱蟲病毒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種病毒不僅傳播迅速,而且致死率極高,一旦感染,幾乎無藥可救。聯想到歷史上那些關於遷徙隊伍中大量人員死亡的記載,我們不禁推測,或許正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瘟疫,導致了無數生命的消逝。
應該時苗族的蠱毒
應該是隊伍裡有人侵犯當地苗族的族人,被人下毒了。
苗族大哥黃星光的推測合情合理,結合歷史背景和苗族文化,遷徙隊伍中遭遇的瘟疫很可能與苗族蠱毒有關。
在那個時代,遷徙過程中人口密集、衛生條件差,加之長途跋涉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很容易成為疾病傳播的溫床。而苗族蠱毒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信仰和醫學實踐,其真實性和影響力在當時的社會中是不可忽視的。
考慮到遷徙隊伍中可能存在的文化衝突和社會矛盾,隊伍裡有人侵犯苗族族人並因此被下蠱的可能性確實存在。蠱毒作為一種報復手段,其傳播和效果往往令人聞風喪膽。如果遷徙隊伍中確實有人中蠱,那麼這種高度傳染性和致命性的病毒(或蠱毒)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蔓延,導致大量人員死亡。
此外,歷史上的瘟疫往往伴隨著人口的大規模流動而傳播。遷徙隊伍作為一個人口密集且流動性強的群體,更容易成為瘟疫傳播的溫床。一旦有人感染蠱毒並表現出症狀,其他人由於近距離接觸和共同的生活環境,很容易受到感染。
一日,我們的隊伍在廖師傅的指引下,穿越了一片密林,意外地來到了一個寧靜的苗族村寨旁。
村寨古樸而寧靜,它彷彿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幅水墨畫卷,靜靜地鋪展在世人面前。村寨依山而建,層層疊疊的土黃色屋舍錯落有致地鑲嵌在山坡上,宛如大地的指紋,記錄著歲月的滄桑與變遷。山巒間雲霧繚繞,時而輕盈如紗,時而厚重似幔,為這村寨平添了幾分神秘與仙氣。
村寨的一側,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潺潺流過,溪水在陽光下閃爍著銀光,宛如一條銀色的綢帶,輕輕環繞著村寨,為其帶來了無盡的生機與活力。溪水邊,楊柳依依,隨風輕擺,彷彿是大自然最溫柔的守護者,靜靜地守護著這片淨土。每當夕陽西下,餘暉灑落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不勝收,引得無數遊人駐足觀賞,流連忘返。
炊煙,是村寨獨有的風景線。每當夕陽西下,家家戶戶的屋頂上便升起了裊裊炊煙,它們或濃或淡,或直或曲,交織成一幅幅溫馨的畫面。這炊煙,是村民們勤勞與智慧的象徵,也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隨著炊煙的升起,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股誘人的飯菜香,那是家的味道,是鄉愁的寄託,讓人心生暖意,倍感親切。
在這片祥和的土地上,村民們過著簡單而純樸的生活。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著古老的農耕文明,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在村口對面的山崖上,廖師傅凝視著遠處山崖上那些神秘莫測的紅崖天書,眼中閃過一絲凝重。
他輕聲說道:“那些是天書,是古老遷徙符號的指引,也記錄著過往的恩怨情仇。”
隨著夜幕的降臨,我們決定在村寨中借宿幾日。
村寨的老鄉們異常熱情好客,得知我們的來意後,紛紛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來款待我們。
我們要走的那一晚,老鄉門餐桌上擺滿了豐盛的菜餚:細膩嫩滑的豆花、香氣四溢的臘肉、酸辣可口的酸菜紅豆湯、軟糯香甜的包穀飯,還有外焦裡嫩的炸洋芋,每一道菜都充滿了家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我因許久未嘗到如此地道的農家菜,不禁胃口大開,一連吃了四碗飯,還貪戀地品嚐著每一塊肥瘦相間的臘肉。而廖師傅和白天鵝則因個人口味不同,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食物。老表雖也吃得津津有味,但始終保持著一份警覺,不時關注著周圍的動靜,這是職業毛病。
酒足飯飽之後,我藉著酒意,朗誦起了一首充滿思念之情的詩歌。
夜色漸深,月光如水,輕輕灑落在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