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界內所對治的是妄想,到了界外是修功德,但是我們要想一件事情:妄想是怎麼來的?妄想是我們一念心變現出來的!功德是怎麼來的?也是我們一念心性修出來的!所以,妄想也好,功德也好,都是唯心所現的一個影像。就好像我們今天拿了一堆火放在鏡子前面,鏡子出現火的相狀;我們拿一盤的珍寶放在鏡子的前面,鏡子出現了珍寶的相狀。不管是火的相狀、珍寶的相狀,重點是:鏡子還是鏡子,它不是修來的。也就是說,我們從破妄到顯真,這個地方怎麼貫穿呢?就是一念心性!你迴光返照,它就可以對接;你向外攀緣,這兩個就互相矛盾。真妄不兩立,但你迴光返照,那就真妄同源。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先求破妄,然後再顯真,重點就是從一心真如來對接。
癸二、頌合法 分二:子一、頌合總喻;子二、頌合別喻
我們來看今天的主題,頌合法,當中分成兩段。
子一、頌合總喻
看經文。
告舍利弗 我亦如是
眾聖中尊 世間之父
一切眾生 皆是吾子
深著世樂 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 熾然不息
這段經文我們分成兩段,先講在三界裡面的諸子,再看三界的火宅。我們看三界的諸子是什麼情況。
“告舍利弗”,佛陀告舍利弗說,“我亦如是”,就是我釋迦佛,就正如三界火宅中的長者慈父一般。佛陀作為四聖法界的聖中之尊,同時也是六凡法界的眾生之父,所以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兒子。但是我這個兒子,在三界裡面的生命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深著世樂;第二個,無有慧心。
“深著世樂”,我們貪愛三界的快樂。當然各貪各的,有些人貪財富,有些人是貪感情,有些人貪名聲。深著世樂,它是不能怪我們今生的,那是前生的習氣。所以佛陀說,我們三界的快樂是遊戲,就是金錢的遊戲、財富的遊戲、情感的遊戲。就像我們今天,這一生你扮演母親,他扮演你兒子;這場戲結束以後,把衣服一脫,你又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又扮演不同的角色,好像作戲一樣。所以這個深著世樂不能怪我們。
重點是第二個,“無有慧心”。佛陀要解決的是第二個。就是,我們攀緣世間的快樂,這是一種過去的等流,我們必須要繼承前生的習氣。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學習智慧,就使令問題更嚴重。我們今天貪著世樂已經很可怕了,我們還對這個業力產生了一種主宰,對這個快樂產生堅固的執取。所以,佛陀要解決的重點是第二個,就是我們要有智慧的觀照。“無有慧心”,就是我們對於過去的習氣沒有產生一種智慧的觀照來調伏。
這是講到在三界裡面活動的這些三乘諸子的情況。
我們再看三界本身的環境。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作為一個凡夫,我們“深著世樂,無有慧心”。如果生長在一個穩定的環境可能問題還不大,但是如果我們的內心是一種這樣的情況,又活在一種不安定的業報身,這種不安定就像是起火燃燒的家宅,那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我們既貪著世樂,又沒有觀照力,而處在這個火宅當中,那第一個,“眾苦充滿”,增加我們的痛苦;更嚴重的是“甚可怖畏”,來生的墮落。
我們前面說過,一個人會墮落只有一種情況,不是因為罪業,是我們的善根退轉了。罪業最怕的就是慚愧心,一個慚愧心可以消除無量的罪業。而慚愧心來自於自覺、自省、自調,來自於自我覺悟,所以,當我們慚愧心消失了,當我們智慧的善根退轉的時候,那就是無慚無愧了。佛陀一看就是“甚可怖畏”,來生要墮落了!
在墮落之前,當然還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內火。前面講果報火,這個講內心各式各樣的憂惱之火。“熾然不息”,就是輾轉相續。本來是一個果報引生煩惱,引生煩惱就造業,造業又變成果報;這果報又起另外一個煩惱,“熾然不息”!
佛陀等於是先把這個三界的果報跟三乘的諸子的情況做一個說明。
當然,佛法的修學就是說,我們不要求馬上的正念。內心面對五蘊的果報,完全不動念頭,那叫聖人。所以我們不要求第一念的正念,也不可能第一念的。所以菩薩戒它對於第一念的煩惱,它不對治,它不制罪。但是你第二念,你受了菩薩戒以後,對於貪瞋的煩惱活動你完全不理它,那表示你的戒體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