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二年,大明的天下看似廣袤無垠、四海昇平,可那偏遠的交趾之地,卻似一鍋將沸未沸的濃湯,表面平靜,底下卻暗潮湧動。交趾,地處南疆之陲,與中原山水相隔,風俗迥異,百姓們操著別樣的言語,有著獨特的生活習性與信仰。此地雖已納入大明版圖,朝廷也派了諸多官員前來治理,可這文化與地域的差異,就如同那難以逾越的溝壑,讓治理變得棘手萬分。
《明史·外國傳》中載:“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永樂五年六月癸未朔,詔告天下,設交趾三司,撫綏人民,以靖邊疆。然其地蠻夷雜處,民俗悍獷,叛服不常,屢有亂事,朝廷數發兵討之,勞民傷財,而治理之難,甚於內地諸省也。”此寥寥數言,便將當時交趾那複雜難馴的狀況勾勒分明。朝廷本欲借設立三司,讓交趾之地安穩下來,可當地各族混居,百姓性情剽悍,時而順從,時而反叛,叛亂之事屢屢發生,朝廷多次出兵平叛,耗費巨大,治理起來比內地各省要艱難數倍,這便為那圍繞“1427年 交趾當小人”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糾葛與紛爭、關乎大明邊疆治理的歷史有了清晰可尋的脈絡。
我喚作陳福,本是交趾城裡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吏,身形瘦小,面容透著幾分狡黠,生就一雙滴溜溜轉的眼睛,彷彿時刻都在盤算著什麼。自幼家境貧寒,靠著那點識文斷字的本事,在衙門裡謀了個抄抄寫寫的差事,勉強餬口。我這性子,膽小怕事,又極為自私自利,心裡頭成天琢磨的,不是如何為百姓謀福祉,也不是怎樣盡忠職守,而是怎樣能從這亂世中撈取更多的好處,攀附上有權有勢之人,好讓自己的日子過得舒坦些。也正因如此,在這交趾的風雲變幻中,我幹出了些為人不齒的“小人”行徑,至於最終結局如何,也只能隨著這歷史的風雲緩緩呈現了。
那時,交趾城裡新來了一位知府大人,姓張,據說乃是從京城來的,一心想要在這交趾做出一番政績,好早日高升回朝。這張大人初來乍到,便雷厲風行地開始推行一系列新舉措,整治吏治、清查田賦、興修水利,樁樁件件,看似都是為了交趾的長遠發展。
可我心裡卻犯起了嘀咕,這些事兒哪一樁不得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哪一樁能讓我從中得利呢?我可不想跟著瞎忙活,還撈不著好處。於是,我便動起了歪腦筋。
一日,衙門裡召集各房小吏,商議清查田賦之事。那負責此事的主簿大人說道:“諸位,張大人有令,此次清查田賦,務必做到詳實準確,不可有絲毫疏漏,那些隱匿田產、妄圖逃稅的大戶,定要嚴懲不貸。”
眾人皆應聲稱是,我卻在一旁暗自思量:“這清查田賦,那些大戶們肯定著急,我若是能從中牽線搭橋,幫他們躲過這一劫,說不定能得不少好處呢。”
散了會,我便悄悄尋了城中一位頗有勢力的田姓大戶。這田老爺在交趾城裡有大片的田地,平日裡就靠著瞞報田產,少交了不少賦稅,此次清查,他正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呢。
我到了田府,見了田老爺,陪著笑臉說道:“田老爺,小的今日冒昧前來,是有一事相告,關乎老爺您的身家大事呀。”
田老爺趕忙請我入座,急切地問:“陳老弟,有話但說無妨,莫要賣關子了。”
我壓低聲音道:“田老爺,您也知道如今衙門裡正清查田賦呢,張大人那可是鐵了心要查個底朝天,您這田產的事兒,怕是瞞不住了呀。不過,小的倒是有個法子,能幫您躲過這一劫,只是……”
田老爺何等精明,一聽便明白了我的意思,當即從懷裡掏出一錠銀子,塞到我手裡,說道:“陳老弟,只要你能幫我這一回,好處自然少不了你的,你且說說,是何法子?”
我收起銀子,嘿嘿一笑,說道:“田老爺,您只需如此這般,將一部分田產暫時轉到那些窮苦百姓名下,等這風頭過了,再轉回來便是,衙門裡那些事兒,我自會幫您打點,保準萬無一失。”
田老爺聽了,大喜過望,連聲道謝,又給了我些銀子,讓我務必把事兒辦妥。
我拿了銀子,心裡美滋滋的,便在衙門裡耍起了手段。我偷偷篡改了一些賬目,又在上報的文書裡做了手腳,將田老爺的田產數目改得少了許多。可這事兒哪能瞞得住所有人呢,衙門裡有個叫李正的小吏,為人正直,早就看不慣我平日裡那副鬼鬼祟祟的樣子,他察覺到了些許端倪,便暗中留意起我的舉動來。
過了幾日,那李正趁著我不在,偷偷檢視了我經手的賬目,發現了我篡改的痕跡,當下便拿著證據,去稟報了主簿大人。
主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