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暗自思忖,這朝廷的怒火竟如此兇猛,為了平息爭議,竟這般嚴懲考官,那我等這些上榜之人,又該何去何從呢?會不會也被牽連,被認定是徇私舞弊之人呢?越想心中越是害怕,可又無能為力,只能在這惶惶不安中等待著朝廷下一步的舉措。
而後,太祖皇帝竟親自出題,又進行了一次考試,這次特別擢選了六十一人,皆是北方人。這下,南方的學子們可就炸開了鍋,許多人都覺得委屈至極,我亦是如此。我想著自己辛苦多年,好不容易考中,卻因這莫名的爭議,彷彿這功名都變得不那麼名正言順了,心中滿是憤懣與無奈。
在書院裡,以往一同讀書的同窗們,此刻也因這事兒分成了兩派,爭論不休。
一位北方的同窗對我說道:“宋琮,雖說你我往日也算有些交情,可如今這事兒,我實在是覺得你們南方學子佔了便宜,若不是朝廷重新開考,我等北方學子哪有機會呀。”
我一聽,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回道:“兄臺這話可就不對了,我等皆是憑本事考中的,何來佔了便宜一說?那試卷就在那兒,若是不信,大可去檢視,怎能這般憑空汙衊人呢。”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往日的同窗情誼,在這爭議面前,似乎也變得脆弱不堪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南北榜案的影響愈發深遠,不僅在學子之間造成了隔閡,在其他諸多領域亦是如此。
在官場之中,原本一些南方官員與北方官員相處還算融洽,可如今也因這事兒,彼此之間似乎多了幾分猜忌。南方官員覺得北方官員可能會覺得他們偏袒同鄉,北方官員則覺得南方官員在舉薦人才等事上或許真的會有私心,工作中偶爾也會出現些不配合的情況,讓政務的處理都變得有些棘手了。
我有一位在衙門當差的遠房親戚,便時常向我抱怨此事。他皺著眉頭說道:“琮兒啊,你說這好好的官場,如今因為這南北榜案,弄得烏煙瘴氣的,往日裡大家齊心協力辦差,現在倒好,時不時就因為這事兒鬧些不愉快,可真是頭疼呀。”
我無奈地搖頭,說道:“唉,我又何嘗不知呢,這事兒鬧得太大,波及的範圍也太廣了,只盼著時間久了,大家能慢慢淡忘了此事,恢復往日的和氣吧。”
在民間的書院裡,教學氛圍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以往南北學子一同求學,相互交流學問,彼此取長補短,可如今卻時常因為此事爭吵,甚至有的書院裡,南北學子各自抱團,上課時也沒了往日的積極互動,讓那些授課的夫子們也是頗為無奈,連連嘆氣。
我有時回到曾經求學的書院,看著那熟悉的場景如今卻變得如此陌生,心中滿是感慨。想著曾經大家一心只為求取學問,哪有這般多的紛爭,如今卻因這科舉之事,鬧得人心離散,實在是可悲可嘆吶。
而我自己,雖僥倖未被朝廷直接治罪,可這日子卻也過得戰戰兢兢。出門在外,總能感覺到旁人異樣的目光,彷彿我是那靠不正當手段才獲得功名之人。我心中的委屈與憤懣,日積月累,卻又無處傾訴,只能將其深埋心底,化作一聲又一聲的嘆息。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的人才選拔以及面臨爭議等方面的情況,且與1397年南北榜案引發爭議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英國,當時正處於中世紀晚期,其人才選拔多依賴於貴族的舉薦以及在教會學校等機構中的學習表現。貴族們往往會舉薦自己家族的子弟或者與自己有利益關聯的人進入宮廷等為國王效力,而教會學校培養出的神職人員等也會憑藉對宗教教義的精通等獲得相應職位。這與我大明透過科舉這種相對公平的考試形式來選拔人才不同,英國的人才選拔更側重於出身和宗教背景,由此也常引發一些爭議,比如底層民眾覺得貴族舉薦的人未必有真才實學,而神職人員的選拔有時也會被質疑存在偏袒等情況,體現出不同國家人才選拔機制與爭議緣由的差異,英國重貴族舉薦與教會培養的人才選拔,大明則重科舉考試的公平競爭。
在法國,中世紀晚期的法國,人才進入宮廷或地方為官,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貴族出身背景,另一方面也看重在地方領主那裡的表現以及對騎士精神等文化的踐行。領主們會向國王推薦自己領地內的賢才,國王再根據各種因素進行考量任用。這種選拔方式同樣容易引發爭議,因為底層出身的人很難有機會嶄露頭角,而且領主推薦時也可能存在出於私利的偏袒情況。相較於我大明科舉考試理論上面向全體有學識的子民,法國的人才選拔更具階層侷限性,體現出不同國家治理理念與人才選拔範圍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