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三年,大明朝的天下,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那百姓的生計,諸多事務皆與朝廷的政策息息相關,而鹽之一物,更是重中之重。鹽乃民生所需,關乎著家家戶戶的飲食調味,可這鹽務卻亂象叢生,私鹽氾濫,官鹽的售賣也常被奸商和不法官吏攪得烏煙瘴氣,使得朝廷的鹽稅收入銳減,百姓有時也難以買到平價好鹽,怨聲載道。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朝廷決意整頓鹽法,規範鹽務,一場關乎鹽的風雲,就此在這大明的天地間悄然掀起。
據《明史·食貨志》記載:“太祖初起,即立鹽法,置局設官,令商人輸粟邊地,給引支鹽,許其販賣,以佐軍餉。後因時損益,然私鹽之禁益嚴,犯者罪至死。正統間,鹽法漸弛,奸商與吏胥勾結,沮壞鹽法,官鹽壅滯,私販公行,朝廷患之,乃謀整頓,嚴私鹽之禁,核鹽場之產,清鹽商之弊,期複鹽法之正,保鹽稅之入,以利國計民生也。”短短數語,便道出了鹽法的起源以及正統年間整頓鹽法的背景和大致舉措。太祖朱元璋開國之初就設立了鹽法,設定相關機構並安排官員管理,讓商人運送糧食到邊境地區,憑藉憑證支取食鹽,允許他們販賣,以此來輔助軍餉。後來隨著時間變化有所調整,但對私鹽的禁令越發嚴格,違反者甚至可判死罪。到了正統年間,鹽法漸漸鬆弛,奸商和官吏相互勾結,破壞鹽法,官鹽滯銷,私鹽販賣猖獗,朝廷為此擔憂,於是謀劃整頓,嚴格禁止私鹽,核查鹽場的產量,清理鹽商的弊病,期望恢復鹽法的正常秩序,保障鹽稅收入,以利於國家和百姓,也由此為這圍繞“1438年 整頓鹽法規範鹽務”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利益糾葛與整頓變革、關乎國計民生的歷史有了清晰可依的脈絡。
在揚州城,有一位名叫林宇的年輕鹽商,年方二十有五,生得眉清目秀,一襲青衫,透著股儒雅之氣。他家本是世代經營鹽業,到了他這一輩,接手了家族的生意,想著能將家業發揚光大。林宇為人精明,善於經營,可骨子裡又有著一股正直勁兒,見不得那些坑蒙拐騙、違法亂紀的勾當,只是這性子在這複雜的鹽務圈子裡,既是優點,卻也給他帶來了不少麻煩,至於最終結局是好是壞,也只能隨著這整頓鹽法的風雲變幻方能知曉了。
這日,林宇正在自家的鹽鋪中檢視賬目,眉頭卻皺得越來越緊。一旁的賬房先生無奈地說道:“少爺,如今這鹽務實在是不好做呀,私鹽橫行,價格壓得極低,咱這官鹽成本高,賣出去的量越來越少,再這麼下去,可難維持咯。”
林宇嘆了口氣,說道:“我又何嘗不知,那些私鹽販子實在是太猖獗了,而且聽聞有些官吏還在背後給他們撐腰,這官鹽的銷路自然受阻,可朝廷就不管管嗎?”
正說著,外面突然傳來一陣喧鬧聲,林宇起身出門檢視,只見一群鹽丁正押著一個販賣私鹽的小販往衙門的方向走去,那小販嘴裡還不停地喊著:“我也是被逼無奈啊,家中老小要吃飯,私鹽便宜,我就想著賺點差價,大人饒命啊!”
林宇看著這一幕,心中五味雜陳,他知道這小販也是為了生計,可私鹽氾濫,終究是壞了規矩,損害了朝廷和像他這樣正經鹽商的利益。
沒過幾日,朝廷整頓鹽法的訊息就傳了開來,林宇聽聞後,心中大喜,想著這下鹽務或許能走上正軌了。可他也知道,這整頓必然會觸動不少人的利益,怕是不會那麼順利。
果不其然,揚州城裡的一些大鹽商們聚在一起,商討著應對之策。其中一位姓王的鹽商,滿臉橫肉,平日裡就靠著勾結官吏,販賣私鹽賺了不少黑心錢,他大聲說道:“哼,朝廷這一整頓,咱們的財路可就斷了,絕不能就這麼坐以待斃,得想個法子才行。”
眾人紛紛附和,可一時之間也想不出什麼好主意。這時,一個師爺模樣的人站了出來,眯著眼睛說道:“各位老爺,依我看,咱們可以先去拉攏負責整頓鹽法的官員,給他們送上厚禮,讓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若是行不通,再想別的辦法,比如煽動那些靠私鹽為生的百姓鬧事,給朝廷施壓。”
眾人聽了,覺得有理,便各自散去準備行動。林宇得知了他們的計劃後,心中十分氣憤,他想著自己絕不能讓這些人得逞,壞了朝廷整頓鹽法的好事。
於是,林宇決定去拜見負責揚州城鹽務整頓的李大人,向他告發這些鹽商的陰謀。林宇來到衙門,求見李大人,說明了來意後,李大人看著他,疑惑地問道:“你也是鹽商,為何要告發他們,難道不怕他們報復你嗎?”
林宇抱拳行禮,說道:“大人,小的雖也是鹽商,可深知這鹽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