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華朝第一位丞相李空和大將軍徐敬的建議下,將八聖王那三皇五帝的尊稱各取一字作為天下至尊的稱呼,彰顯其地位之高,這也是皇帝的由來,而毛峰作為這天下有史以來第一位皇帝,也被後人尊稱為元皇帝,更多也是稱為元祖。
說起這毛峰,可追溯到乃上古劉氏分支,毛氏乃上古劉氏所開創的夏國第八任君主夏威王的第五子王子毛受封西北邊陲得國,賜國名為華,等級為侯國。
,!
而華國後裔皆以毛為姓,而毛峰也是華國第三十四任君主華宣公毛貴的長子(因華國地處邊陲,常跟西域胡人作戰,戰功赫赫,且將國土西擴千里,故而在第二十六任國君毛京在位期間,受到夏國國王冊封為公國,自此毛氏君王皆以公自稱。)。
自宣公毛貴薨後,毛峰則接掌華國。毛峰登基之時,華國已經歷經近十代國君的勵精圖治和大力改革,華國的國力已經成為了西北關中諸國甚至整個天下都不可忽視的強國。
而毛峰更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海納百川,四處招攬天下鬱郁不得志的有才之士,號稱只用其才,不看其德。於是,華國很快就因此得到了天下大批才能驚豔之士,這些人到了華國之後,為華國出謀劃策、輔政強軍,使得華國的國力直接一躍成為不遜於上古八國的存在。
最後,毛峰憑藉著揮灑不盡的軍事才能,一掃西北關中諸國,且收服關中三個龐然大物定國、夏國和龍國,也就是李姓、劉姓和高姓,實力大增。毛峰也因此去公爵,自稱王爵。接著又兵出龍門,揮師東進,一舉平定中原、河北,屆時天下除了徐氏所控的虞、越二國,還有江南的一些小國,幾乎盡入華國之手。
當時虞國之強盛絲毫不弱於華國,只是一來華國已大有一統天下之勢,大勢所趨,虞國覆滅也不過是時間問題。二來虞國曆代君王皆不好戰,自世間七十二國混戰以來,幾百年間可以說是生靈塗炭,歷代虞王幾乎都是以守為主,很少主動進攻他國,更無問鼎天下之心。
所以,在這種條件下,當時虞國第四十七任也是最後一任君主虞平王徐敬則做了一個天下人都想不到的決定,主動解除政權,促進天下一統。而華太祖毛峰感念徐敬的無私大義,當即拜徐敬為大華開國大將軍,同時加封海源郡公。
徐敬這郡公的爵位與其他上古七姓一樣,在毛氏諸王之下,卻又是各大姓氏勳貴之上,這天下除了皇族毛氏之外,就以八姓最為尊貴。
而天下此時也進入了大一統皇朝的時代。而由大華太祖開國皇帝開創的大華也成了目前為止享有國祚最長的朝代,足足有六百七十七年之久,歷三十八帝。
大華末代帝王乃毛峰第三十五世孫毛斌,史稱華末帝,乃毛峰三十四世孫華莊帝毛俊的幼子也就是第八子。
莊帝毛俊死後便傳位當時長子也就是太子毛崢,史稱華厲帝,且大華之亡國其實不是後來繼位的末帝毛斌所至,而是亡於厲帝毛崢。
毛崢其實也不算昏庸,相反毛崢對於朝廷政事的掌控可以說是做到極致。只是當時的政治形態已經發展到了世家尾大不掉,隱隱有架空皇室的苗頭。
所謂的世家,其實就是已經化國為家的上古八姓為首的各姓家族,大華無論朝政、軍事、經濟、土地幾乎都被這八姓為首的世家牢牢把控著,說句誇大的,只要他們願意,頃刻間便能覆滅大華。
在這樣水深火熱的環境下,像毛崢這樣立志要成為一代聖君的雄主焉能忍受?
於是毛崢上位沒多久,就開始佈置針對世家的殺招,不斷扶持其他中小世家對抗八大姓,企圖分裂世家聯盟。其中陸、林、張、趙四姓在毛崢的扶持下,成了對抗八大姓的排面,將許多中小世家都拉攏到自己一方,企圖以此削弱甚至取代八大世家在大華的地位和影響力。
最終的結果是毛崢玩脫了,八大姓以退為進,使得新貴四姓以為自己已經得到了最後的勝利,從而更加驕傲自大,逐漸的也不把天子放在眼裡,所作所為甚至比曾經的八姓還要過分。
毛崢連八姓都忍不了,又如何忍得了這根基淺薄的四姓,何況如今八姓已經被打壓得苟延殘喘,是時候將四姓這四把刀子收起來了,於是毛崢便打算直接對四姓下手。
可不曾想,四姓早就得到了訊息,經過一番商議後四姓便打算行廢立之事,廢了毛崢,改立當時年紀最小的芙蓉王毛斌為帝。
說是商議,其實只是陸、林、張三姓有這個想法,趙姓是完全反對,但架不住自己一家之言不敵三家之力。
而當時的趙姓家主也就是當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