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冒頓得知漢朝主動提出和親時,一臉喜色,他想不到劉邦竟然會這麼懂事,自己想什麼,他就送什麼。
現在不但送公主,還送三千金的嫁妝。
這一刻,他都在想,要不要趁機讓劉邦把項羽給交出來。
不過思索一番,他便放棄了,自毀城牆的事,傻子都不會這樣做。
更何況劉邦是一個馬上皇帝,自己得寸進尺,只怕對方惱羞成怒,最後公主也沒了,錢也沒了。
於是,和親之事出奇的順利,讓劉敬都出現錯覺,心想什麼時候匈奴人竟然這麼好說話。
待雙方簽訂和議盟約之後,劉敬便匆匆回去覆命了。
時間飛逝,當劉敬回到長安時,已經是臨近正月了,終於能好好休息一番。
相比之下,武涉就沒那麼幸運了,此時的他還在吳縣城東門三里之外指揮著僱傭過來的民夫修建高臺,籌備拍賣會之事。
不過唯一讓他欣慰的是身在泉州的妻子來信,說家中一切安好,讓他勿憂,而且項羽對他們家也很好,提醒他要努力幹活,別辜負了項羽的一番期望。
這封信讓武涉心中大定,幹起事來都倍有幹勁,只想拍賣會早點結束,自己能早日見到妻兒。
而此時身在泉州的常威天天都像條殘疾狗一樣,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基本就不下炕,房門也是不出。
忽然,臧衍回來向它請安,讓常威甚是詫異。
它讓元芳翻譯道:“不是叫你在薊州過完年再回來嗎?不陪你父母過年,跑回來幹嘛?”
臧衍看到這話後,一臉疑惑道:“師傅,早就過完年了,因為養豬場的事,我都耽誤了一個多月才回來的。”
聽到這話,輪到常威糊塗了,暗道:【過年?什麼時候過年了,難道是我記錯了?】
於是,它向元芳問道,今天是幾號了。
元芳查了查皇曆才答道:“師傅,現在是十二月十五日。”
這話讓常威更是糊塗了,明明就是沒過年,為什麼臧衍又說他過年了呢?難道現在過年不是正月初一?
隨後它就把自己的問題讓元芳翻譯了出來。
臧衍和元芳兩人對視了一眼,都是面面相覷。
最後臧衍才解釋道:“師傅,我們這裡過年是十月初一啊,並不是正月初一,你是不是記錯了?”
【啥?過年是十月初一?什麼時候的事?不是正月初一嗎?而且過節我怎麼不知道呢?】常威心中驚詫道。
其實常威不知道,“年”就是歲首的那一天,當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年”的時間也不同。
在商朝是以農曆十二月為歲首,周朝是以農曆十一月為歲首,秦漢時期則是以農曆十月為歲首。直到漢武帝的時候,才恢復使用夏曆,以正月初一為歲首。
儘管過年的時間不盡相同,卻有著相同的習俗,秦漢時期主要的年俗活動還是要算祭祀。
看到自己師傅那迷惑的眼神,元芳很醒目地繼續解釋道:“師傅,秦皇政確定十月初一為新年,而且新年一般都是祭祀為主,神茶、鬱壘兩個人的木偶我已經掛在門首了,可能你沒留意到而已。”
臧衍也在一邊趕緊點頭,表示元芳說得沒錯。
聽到這話,常威就有點鬱悶了,後世春節那麼大的節日,怎麼悄無聲息就過去了呢?
你說去年動盪時期就算了,今年一切都安定下來了,怎麼過節都沒點過節的氣氛了,而且怎麼只有祭祀?沒有一點喜慶的氣氛嗎?
殊不知在先秦的記載中“年”是不吉利的,所以有“臘鼓驅疫”的習俗。
而且在秦漢時期,還沒有貼春聯和門神的習俗。
當時的人們是把桃木梗削成神茶、鬱壘兩個人的樣子,掛在門首驅邪。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闢鬼治邪氣。
到漢時,逐漸用長二尺、三尺,寬四寸,五寸的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鬱壘的形象,來代替桃木削制的形象,後來才慢慢演變成年畫中的門神。
在桃木板上寫字,詞是後來春聯的萌芽,當然這是漢以後的事。
漢代的時候就有了放爆竹的習俗,這個習俗也和吉利辟邪有關。
在《神異經》中記載,有一種獨腳的鬼怪叫年獸,不怕人,卻害怕把竹子放到火中的畢剝聲。
於是有了燃放爆竹,在辟邪除鬼的基礎上還增加了節日的喜慶。
在這個時代,過年是沒有一點娛樂成份的,反而是一個十分莊重的日子,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