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明朝商人看到銀幣價格上漲,就不停的在囤積銀幣,賣出白銀,結果就是銀幣幣值一直在上升。
破虜堡的銀幣制造精美,規格統一,重量統一,幣值合理,耐磨,不易氧化等特性迅速佔領了整個北方市場,關鍵是這些銀幣購買破虜堡的貨物都是打九五折。
現在破虜堡所有的商品都使用銀幣進行定價的。
銀幣到了破虜堡換銀子不需要收取火耗。
世面的其他雜色銀子換成銀幣都需要根據銀子成色收取不等的火耗。
很快有些商人發現從破虜堡換的銀子都是99以上的銀子,而且全部是標準的一兩的扁條狀銀條,每十六兩(一斤)還送一個專用紙盒。方便儲存,就算明朝人必須用剪子剪碎使用,也很方便。
實際上,這個時候王鼎已經在考慮發行銀元券了,銀幣還是很沉的,差不多二十枚銀幣就是一斤多了,攜帶使用是很不方便的。
現在破虜堡的銀幣價值主要是靠破虜堡的貨物進行支援的,而破虜堡的貨物依靠的是後世的工業製造體系,對於後世一整個世界來說,破虜堡這點採購量來說,幾乎就是九牛一毛。可以說隨便哪個國家都能買到這點貨物。
還有就是白銀在兩個世界本身就有有十倍的利差。
後世一兩銀子(明朝一兩銀子大約375克)價值200元左右,這些銀子而在明朝差不多能夠購買價值兩千多華夏幣的商品。
在後世銀子價格下降,是因為在後世出現了新的技術,採用電解銀的方式,可以從許多銀的伴生礦中提純出來銀子來,趙大強就建議王鼎購買一套電解銅的系統,這樣就可以把現在市場上的銅幣都回收重煉一遍,據說裡面的銀含量不低。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趙大強就是個在機械廠幹過的修車工,玩機械還行,化工這些是真的不懂啊。化工這個行業屬於這個時代的高科技,可不是靠著一腔熱血就行的。
隨著化工原料的缺口越來越大,特別是三酸兩鹼的缺乏,很多炸藥的生產都出現了問題。而且這些關於炸藥的原料在後世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受到控制的。大量購買是不現實的,最終還是需要破虜堡自己生產。
而且趙大強給王鼎建議是找一個化工方面的人才,實在不行一個團隊也行,再不行甚至可以考慮綁架。
王鼎給老海下了高薪招聘金融,電子資訊,化工方面人才的任務。先把資料送來,從中尋找沒結婚,無兒無女,無父無母的。看看能不能拐來大明朝建設破虜堡。
所以現在王鼎的目標是先在大明大量製造銀幣,讓銀幣成為北方地區主要貨幣。
再開始製造銀元券,逐步用紙幣替代實體銀元。
明朝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貨幣不足導致的通貨緊縮。
在明代以前,白銀一直沒有成為一種正式的貨幣,主要原因在於稀缺,古代開採技術落後,導致中國古代一直沒有攢下足夠的銀子,讓它成為一種貨幣,但是到了明朝情況發生巨大的改變。
明代從朱元璋開始就很重視銀礦開採,比如明朝白銀主要產地雲南,每年銀課可達10萬兩。按照明代銀課抽3成的比例,雲南一省每年的白銀產量就可以達到30萬兩以上。而明朝產銀高峰期的宣德朝,一年銀課可以達到30萬兩以上。雖然沒法跟美洲相提並論,但也能很大程度緩解明朝白銀緊缺的問題。
當然,更為重要的白銀來源還是明中葉解除禁海後,美洲和日本的白銀大量流入。其中高峰時,美洲白銀,每年可流入100-200萬兩,而日本白銀每年可流入300多萬兩。沒錯,因為日本發現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銀礦——石見銀山,每年流入中國的白銀甚至多於美洲。只不過這些白銀大多還是藉助葡萄牙商人之手運到中國的。
根據《石見銀山舊記》一書所載,早在1309年(延慶2年)時周防國大名大內弘幸往訪石見國時,在參拜北斗妙見大菩薩之際便有采銀的紀錄,後來三島清右衛門幫助大內家在1526年(大永6年)3月開掘出地下的銀礦脈,大內義隆繼位後在1533年(天文2年)透過博多的商人神谷壽貞招徠工匠,以從海外學習的精錬技術灰吹法,大幅提升銀的產量。當時日本極盛時銀產量年約200噸,石見銀礦極盛年生產38噸(百萬兩),價值約一百萬貫。
在石見銀山產量上升後,四周大名大內義興、大內義隆父子,尼子經久、尼子晴久祖孫以及毛利元就為爭奪銀山主導權爆發多起戰爭,直到1562年(永祿5年)時尼子家臣服於毛利元就,才以毛利家的勝利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