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29章 漢末遺留七里亭,唐初復興白氏人

第729章

漢末遺留七里亭,唐初復興白氏人

永徽二年三月,徐州,彭城,七里亭。

亭有民百戶,自漢時便於此定居,後屢經戰亂,仍舊傳續不斷,只因為此地靠近任山,且離彭城只有七里。

每當有戰亂時,七里亭的百姓總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或向南遁入任山,或沿著汴水而下,遁入芒碭山。

相傳,漢高帝劉邦,便是在芒碭山起兵。

因此七里亭的百姓歷經漢末百年亂世而沒有滅絕,是十里八鄉傳承久的鄉里。

亭內有一座祠堂,是七里亭百姓最重視的建築,他們能夠存活到今天,全靠祠堂集聚人心,同心協力,互幫互助。

沒錯,此地定居的百姓,正是漢末留在此地的白氏族人,傳承上百年,早已與主家斷了聯絡。

不過就算如此,依據七里亭白氏先天從主家帶出來的藏書,當年也常有人走出去,做得一方官吏。

傳聞亭中成就最大的族人,便是北夏時,得以調入京城擔任了一個七品京官,返鄉後被亭中百姓大肆宣揚。

甚至為其單開族頁,常常被後來的族人拿來教導自家的後輩努力讀書。

然自從北夏滅亡後,七里亭白氏與主家斷了聯絡,便很難再走出一名做官的人。

加上徐州乃戰亂之地,故而族人多是在彭城官衙謀得一個胥吏的職位,保住七里亭不被外人欺辱罷了。

隋末時期白氏子擔任徐州刺史,七里亭迎來了一次復興,有族人因功被提拔為蕭縣縣令。

但不知為何,從二十年徐國公一脈搬往長安,七里亭白氏出身的蕭縣縣令也在不久之後去世,七里亭白氏便再也沒有出現一位官府中人。

於是七里亭便開始衰落,不斷有彭城豪貴開始強行收購七里亭的土地,甚至強行遷徙一些外姓人進入七里亭為他們耕種,搶佔七里亭白氏的職位。

很多族人為了生存,不得不離開故土,前往汴州打工,致使七里亭白氏愈加落寞。

好在自從先帝太宗下達解除科舉限制的詔令,七里亭白氏的族老們便看到了一個機會。

一個復興七里亭的機會,他們從全族湊足銀兩,從彭城僱傭了一位夫子,開始教授族中子弟讀書。

即使被彭城權貴擠壓得再艱難,他們也沒有停止僱傭夫子的打算。

因為他們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有一個族人得以科舉成功上了。

七里亭北面,此處靠近汴水,土地最是肥沃,中有一處一進院落,泥牆破瓦,院內沒有種植名貴花草,而是種植著瓜果蔬菜。

可知此家曾經有過輝煌,不過如今家道中落,讓外人嘆息。

沒錯,此處正是當初從亭裡走出的蕭縣縣令白萬章的宅邸。

自從白萬章在任期間病逝,便只留下一對孤兒寡母,靠著他留下的微薄俸祿度日,自然也是沒有錢財修繕破敗的庭院。

由於白萬章家佔據著亭北水南最多的肥沃土地,自然受到了彭城來人的針對。

白萬章的妻子劉氏,為了安心供養兒子白望宗讀書,不得不被迫賤賣亭北的沃土,只留下亭南的幾畝中等田地。

好在有族人幫襯,這才沒有受到外人的欺辱。

不過為了供養白望宗讀書,順利透過科舉,並沒有准許他去亭裡族人供請的王夫子那裡學習,而是將其送往彭城的一傢俬塾。

聽聞該私塾的夫子,曾經去過長安參加省試,不過因為運氣不好,沒有考中,只得返鄉擔任教書先生。

而該私塾乃劉氏的孃家主要出資,其餘多家共同開設。

劉氏找了家中的兄弟,多方求情,這才以高出劉氏族人一倍的束脩為條件,進入私塾讀書。

為此,劉氏幾乎將家中的能夠賣的一切都賣掉了,就連亭南的幾畝薄田也租給了亭中的族人,每年只是收取些許糧食。

又在宅院附近種植一些瓜果蔬菜,勉強得以為繼,但如今的白家說是家徒四壁也不為過。

而劉母如此辛勞供養,又有父親留下的幾部殘書註解,白望宗自然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僅在私塾讀了短短五年,就透過了徐州當地的解試。

以徐州第二名的優秀成績得以去往京城參加省試。

訊息傳來,七里亭的白氏族人異常興奮,紛紛前來白望宗家道賀,那天是劉母最高興的一天。

不過高興過後,如何湊足去京城的路費,便成了劉母的心病。

經過幾夜